影视剧服化道第三弹:造型团队两极分化,古装剧市场“怪象”频出

王小强来了 2021-04-09 16:41:18

【转载请务必注明,原创:梅尔迪丝】

往期:

影视剧服化道系列第二弹:港台古装剧辉煌期,这些造型深入人心

千禧年来临,像是为了验证“文娱的基础建构来自经济”一般,在内地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影视剧市场也开始迅速火爆。

伴随着内地影视市场需求和资本的同步增长,一向最能吸引观众的古装剧,随之出现井喷的制作趋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港台制作团队北上内地,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香港知名造型师张叔平和吴宝玲,也同样选择前来内地发展,这就形成了港台派造型师和内地本土造型师同台竞技的局面。

仅仅一个千禧年,他们就各自有不同的作品面世,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列举一下,以便大家横向对比他们的共性与差异。

2000年,吴宝玲担任造型设计的《天地传说之鱼美人》开播,在这部集合了内地与港台演员的电视剧中,吴宝玲彻底放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不敢往头上放的。

如果是徐怀钰头上顶着一些珍珠、鳞片、贝壳一类是在契合她的角色美人鱼的话;

那孙莉头上这个像苹果保护泡沫被剪了一半的造型是怎么回事?

而且不只是平时有,连大婚都是干脆换了个颜色;

还有这个在头发放“电话线”的造型……

虽然《天地传说之鱼美人》是玄幻古装电视剧,没有历史可作为考究,虽然吴宝玲一直在追求创新、流行与古典元素的融合,但这都不能成为这部剧造型失败的借口。

廉价,通过造型饰品满满的廉价感扑面而来,而且像是那种两元店里随处可见的廉价感。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香港另一位资深大佬叶锦添设计的《大明宫词》。

叶锦添2000年前多为歌舞剧设计舞台造型,在影视剧造型领域不如张叔平和吴宝玲有经验,但他设计的《大明宫词》服装造型,却让他在内地声名鹊起。

《大明宫词》造型强就强在其十分贴合电视剧营造出的氛围,主要造型都带着浪漫、华丽甚至有一些虚幻的气息。

因为《大明宫词》有历史背景可追溯,叶锦添在设计之初就参考了盛唐的服饰与妆容,同时结合角色个人特点进行单独设计与调整。

像太平公主少女时期灵动梦幻的“羽毛装”;

太平公主成年后华丽高贵的“公主装”;

还有“男宠”张易之身上风流迷人的“诗词装”。

叶锦添美轮美奂的造型设计随着《大明宫词》的热播,很快在大众间掀起了讨论的浪潮,这批服装之后也被送达台湾进行展示,但却在当地离奇被偷,至今不见踪影。

虽然这种行为属实恶劣,但也从侧面验证了叶锦添这次造型设计的成功,能让人动心去偷的戏服,由此可见它们有多美。

同一年,曾担任87版《红楼梦》梳化指导的杨树云,再次出任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梳化指导。

在杨顺云设计下的武馆女儿李玉湖,在飒爽英姿之外,糅合了灵动俏皮,不仅成功塑造了剧中角色,也成就了演员黄奕表演生涯中的颜值巅峰;

而大家闺秀,富商千金杜冰雁则温婉娴静,美丽大方,女扮男装时,依然能从整体妆容造型看出其舒雅之态。

这三部同一年面向大众的古装剧,用实际呈现效果和观众口碑,告诉了我们古装剧造型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比较出了内地造型团队与港台造型团队的区别。

简而言之就是,港台造型团队喜欢创新,追求氛围;而内地造型团队更为考究历史,不轻易踏出传统古装剧安全区。

两者分别走向两个极端,又不肯轻易融合,而当时内地市场急需吸引眼球且制作周期短的古装剧,所以港台造型团队,尤其是花哨又快速的吴宝玲,成为了市场的首选。

从这之后,吴宝玲与内地影视制作公司开始紧密合作,短周期内贡献出了大量吸引眼球,却也充满廉价感的造型。

比如2001年的《小宝与康熙》和《少年张三丰》;

2002年的《倩女幽魂》与《倚天屠龙记》;

2003年的《至尊红颜》;

2004年的《小鱼儿与花无缺》和《欢天喜地七仙女》;

2005年的《刁蛮公主》……

每一年,吴宝玲能平均设计7—8部电视剧的造型,这个工作量说明了她在内地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的内地影视市场,已经被资本和巨大的利益冲昏了头脑,根本顾不上什么质量与考究,只要画面好看,人物美丽就行了。

这其实是一种影视剧制作倒退的标志,但是资本方不管这么多,所以吴宝玲的造型在当时不仅没有引起吐槽,甚至还引发了大量的模仿者。

虽然这时期以吴宝玲、叶锦添、张叔平为首的港台造型团队拿下了大量古装剧造型设计的工作,压缩了内地造型团队的生存空间,但内地造型师们依然在“非常时期”兢兢业业,设计出了不少现在看也无可挑剔的古装造型。

比如2001年黄晓明和陈道明主演古装权谋历史大戏《大汉天子》;

2005年何冰与罗海琼主演的古装悬疑传奇故事《大师提刑官》:

2008年由袁立与佟丽娅出演的《母仪天下》等等,都是内地造型团队的佳作。

尤其是《母仪天下》中各色精美发髻与妆容的搭配,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高度呈现了女演员的美貌。

如今再看上述古装剧,你会发现,能流传到现在依然被观众认可的,其实多数是精细雕琢,充分结合历史背景和个人想象力的作品,比如说《大明宫词》和《上错花轿嫁对郎》。

所以内地古装剧在2000—2010十年间,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在不断试错,为的就是告诉市场“快销”和“廉价”并不适合古装剧造型。

可谁知这个理念不仅没有在接下来的时间传达出去,反而从2010年开始,更“可怕”的古装造型出现了!

0 评论: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