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后,如果马上退兵,三国之后的局势又将会如何?

琅琊读史 2021-03-05 18:11:37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当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蜀汉的角度进行叙述故事,也给予了人们对刘备阵营更大的同情。

无论小说还是正史故事,蜀汉刘备集团的巅峰,要算在219年,关羽进行襄樊之战后,此时刘备攻取了汉中和上庸等三郡,势力范围扩充到了12个大郡。而关羽为了配合刘备进行汉中之战,对曹魏南方的重要据点襄阳樊城进行攻击,并且大获全胜。

然而在此之后,蜀国便开始逐渐走下坡路,吕蒙趁着关羽在前方作战,随即偷取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俘虏杀害,在一战过后,吴蜀联盟随即破裂,进而反目成仇,接下来的夷陵之战当中,刘备所统领大军被鲁迅击败,更是元气大伤,从此错过了进攻中原的最好机会。

这难免让人感到好奇,如果关羽水淹七军后马上退兵,那么三国的局势,又会向何种地步发展呢?

先不妨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形势,此时距离赤壁之战的爆发,已经过了10年,在此之前,曹操发动了20万大军水陆并进,然而却损失惨重,先后因为火攻和瘟疫,人员损失达到了10万以上,里面既包括了曹操部队的降将,也包括了其主力精锐,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曹操的势力开始逐渐收缩,转换为被动防御的政策,丢掉了荆州大部分土地,进而又失去了汉中,如果215年逍遥津之战,不是张辽力挽狂澜,率领7千人攻破孙权十万大军,恐怕曹魏的局面会更加糟糕。

有意思的是,襄樊之战当中,关羽所率领的荆州之军不过3万,而曹魏方面的参战兵力,从襄樊守军加上于禁七军和徐晃援军,至少也有5万左右,却最终以蜀汉的胜利而告终。这和两军士气问题同样也是分不开的。

然而根据《三国志》、《后汉书》等记载,放水淹城并不是关羽的主意,明显是曹军运气太差:“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这直接导致于禁等援军没有提前准备船只,被水灾困住,关羽则趁机截断他们的补给,用大船进行围攻,擒获于禁,斩杀庞德,从而达到了“威震华夏”的目的。

然而三国时期的历史,本来就是相互之间不断牵制的,对于吴魏两国而言,此时的蜀国却成为了势力最强大的存在,虽然没有明面上结盟,但还是心照不宣的共同发动了对其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作为将帅,显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他才在荆州留下众多的部队防守,一直到征讨樊城前夕,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才全部调到前线。

对于关羽来说,对付一个敌人,显然要比对付两个敌人要轻松很多,此时的他,已经击破于禁主力,距离成功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又怎么会止足不前呢?

如果关羽此时仓促退兵,那么荆州很有可能面临魏吴两者的夹攻,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关羽得到于禁部队之后,军队断粮,擅自夺去了孙权湘关的粮米,两家早已结怨,“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除此之外,孙权还暗中派出使节,希望曹操允许自己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很显然是准备大举进攻荆州。

因此关羽不管做出任何选择,荆州作为三国势力的教会,很难能够守住,有军事家在评价《隆中对》的时候就认为:“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相比较吴魏,蜀国从益州入荆,道路更加艰险,交通更加困难,想要守住这里,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关羽的选择,对于之后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并不会有着太大的影响,反而是孙权这一方,如果他们能够改变“二分天下”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坚定联刘抗曹的决心,或许会有另外的一份景象。

0 评论: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