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旸赫教授的死,打了多少人的脸,寒了多少人的心?!

马亚飞聊历史 2023-07-17 09:44:44

这几天,国人经历了一条不幸的消息,装备发展部武器装备人工智能专业组组长助理,国防科大副教授,全军首席AI专家,冯旸赫,在执行重大任务的途中不幸牺牲,年仅38岁。

消息公布后,很多人都在惋惜国家又失去一名顶尖科学家,同时不少都在猜测在冯教授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有人脑补出是因为冯教授护送重要材料,途中遭遇敌特分子抢夺,冯教授为保卫材料献出生命,又有人说,是出租车司机被境外势力买通,暗害了冯教授。

还有人干脆把这些脑补的信息组合起来编出了谍战剧的剧情说冯教授在北京某科研机关开完会,凌晨回去的路上遭遇敌特分子开车抢夺绝密材料,最终司机被撞晕,冯教授被刺杀,但绝密材料完好无损。

如果事实果真像网友脑补的谍战剧情那样,那就不是紧张刺激,而是关乎到国家安全的生死攸关的大事了。

想想,如果在首都北京敌特分子都如此猖狂,那还得了,国安干什么吃的?公安干什么吃的?

而事后,也有熟悉内情的网友站出来辟了谣,公布了事件真相。

很简单,就是当天冯教授因为执行任务,加班到很晚,乘坐的滴滴车辆,司机也是疲劳驾驶,最后与前方大货车追尾,这个出租车钻到了火车底下,造成了这样的惨剧。

谣言是解释清楚了,但出现这样的惨剧仍不免让人有这样的疑问,像冯教授这样对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如此重要的人才,尤其是涉及到未来重要竞争赛道AI领域的领军人物,又是执行公务,又是加班,为什么还需要自己打滴滴回家?是级别不够有专车接送还是说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没有资格享受专车?

由此,又想到另一个问题,当下中国能有如此高的国际地位,能有如此多的大国重器,到底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在国际社会打打嘴炮,或者像某些经常活跃在网络上摆出一份中国无比强大的姿态,中国就能强大了?显然,如果口头上说说就能让自己的国家变强,那么司机一个人就能把俄罗斯打赢了。

大国崛起的背后总需要有些人隐姓埋名、默默付出,刚建国那会儿是无数的海归科学家,北京的凳子还没坐热就一头扎到西北荒凉的大漠中,和解放军一起,在一片废墟上搞建设、搞科研,一呆就是几十年。

而今,新一代的中国科研人有多拼?有位熟悉内情的网友也说了,国防科大的教员们经常是特种兵式地出来,经常要赶最晚的一班飞机从长沙飞北京。

国防科大如此,西北工大、哈工大这些“国防七子”自然也不必说。

我们只看到歼20飞行时的飒爽英姿,为003搞出电磁弹射器欢呼雀跃,以有自己的涡扇15发动机为荣。

但这一切,背后的基础都是一个个默默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出来的成果,他们不为人所知,更没有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有像冯教授那样,牺牲了之后,才为人知晓。

要说这些人图什么,名图不着,利更是不如那些明星。

说起明星,中国当下给明星的待遇实在太高了,前不久,某个靠装疯卖傻出名的三线明星到青岛演出也能让保镖开路,结果遭到群众怒怼“路是你家开的啊”。

倒是那些要么靠颜值、要么靠疯癫,甚至处处以国外为荣,以当国人为耻的网红、大V们倒是可以靠着几场戏、几个综艺节目,就能收获一大批流量,既出了名,更赚足了钱,关键还有那么多粉丝就死心塌地的喜欢这些私下里吸毒、搞一夜情的人,不要说社会价值观如何,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电视台、媒体捧红这堆垃圾毒害国人。

另一方面,科学家、研究人员到底应该享受怎样的待遇?拿这次事件来说,虽然冯教授是科技方面的顶尖人才,但如果从行政级别上,却达不到公车专用的资格。

如今,从国家层面,都在倡导要实干兴邦,都在把解决“卡脖子”技术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却为何还是秉持如此官僚的体系,难道领导干部骑了自行车就不能体现威仪了?难道科学家只能以一种苦哈哈的形象示人?这又是谁定的呢?

作为老百姓,对于这些科研人员,不希望看到这些人死后给予无限崇高的荣誉,我们只想他们多活一天,替我们提起中国人的脊梁。

对于这些真正的大国重器,如果整个社会没能切切实实地却保护他们,那将寒了多少人的心,又打了多少人的脸?

0 评论: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