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名将匡章,为何能连续二次战胜秦国,还攻克天险函谷关呢

老wu侃国学今用 2022-07-26 19:26:30

今天向大家介绍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匡章,他主要活跃于齐威王末期、齐宣王、直至齐闵王初期,虽然匡章一生中打的仗并不多,只有“桑丘之战”、“灭燕之战”、“垂沙之战”、“函谷关之战”四个,但都是改变当时战国格局的名役。且这四大战役,充分证明匡章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而且还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之一。

匡章画像

下面就来分享匡章二次战胜当时的强国秦国的战役:“桑丘之战”与“函谷关之战”的故事。

一、攻敌弱点,里应外合

匡章,陈姓,田氏,名章,生卒年不详,是战国中期的齐国人,早年间游学魏国,曾拜“亚圣”孟子为师,并且是后者非常器重的学生。他擅长辩论,在徐州相王期间(前334年),曾与魏国国相惠施辩论,最终成功地促成齐、魏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

经此一事,齐威王对匡章的才能极其欣赏,经常命他从事外交工作。到齐威王中晚期,齐国的名将凋零,熟读兵法的匡章临危受命,投笔从戎,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战场上。他指挥的第一次大战,就是“桑丘之战”。

“桑丘之战”的背景是:秦国与楚国都想挟胜魏国之威势,图谋当时势单力薄的齐国之地,特别是秦国假道韩、魏以攻齐国,企图借此挫败齐国的威势。

公元前323年列国局势力

双方的将领:秦军的指挥官正是秦惠文王本人;而齐国的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齐军前去迎战。这可是匡章第一次作为全军统帅指挥全军作战。成败在此一举。双方在桑丘之地互相对垒扎营。

秦军因为是孤军深入(侵略他国之地),且跨越韩、魏两国不远千里来打的齐国,生怕韩魏在背后捅刀子,所以底气特别不足,他们只敢表面虚张声势,实际上犹豫不决是否进攻。

聪明的匡章恰好抓住了敌方这个弱点。他一边假意派遣使者去跟秦军谈判迷惑对方,另一边却借机把部分齐军改变服饰、旗帜混入到了秦军里,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

此战取胜的关键之点还有齐国君臣的相互信任,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用意,曾先后三次回报:“匡章让齐军向秦军投降,大王为何还不发兵前去讨伐他呢?”齐威王却胸有成竹地回答:“这很明显的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为何要讨伐他呢!”

齐威王塑像

不久之后,匡章的战术果然大获成功,秦军被混在队伍里的“间谍”和匡章的主攻部队里应外合,全军崩溃,大败而归。迫不得已,秦惠文王只得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去向齐威王谢罪,从此二十年不再敢惹齐国。

二、联合攻秦,首破函谷关

到齐闵王三年(前298年),孟尝君出任齐国相国,他随即纠合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并由匡章担任主帅。匡章连战连捷,一口气打到函谷关下,赵、宋两国认为有利可图,便也加入到伐秦队伍中。

可是作为秦国东进的第一关口,函谷关不仅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而且驻有大量的秦军精锐,之前其余六国曾费尽心机都始终难以攻破此关,例如当年信陵君便数次率联军伐秦,但每一次都是在函谷关下铩羽而归。

战国中后期形势图

已经久经沙场的匡章自然懂得进攻函谷关的困难性,因此他并没有采取立刻进攻的态势,而是在城下扎营建寨,跟秦国打起了持久战,其时间长达3年之久。  

在此期间,匡章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直派间谍刺探秦军的情报,收集对手的动态,寻找战机。在得知秦国抽调部分函谷关兵力南下侵夺楚国的土地时,他立刻发动对函谷关的进攻。

由于双方僵持日久,守城秦军的警惕性早已松懈,绝没想到联军会在此时发动进攻,因此一战便被击溃,函谷关也被攻克,这是函谷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联军攻破,时间是齐闵王五年(前296年)。

匡章攻占函谷关后,继续率联军进攻秦国内地。此时,秦国主力尚在南方攻楚,一时间难以抽调回来御敌,秦国首都危在旦夕。见此情景,秦昭襄王急忙遣使向联军求和,并割取大部分领土作为条件。

匡章游戏形象

本来按照匡章的建议,联军应该拒绝秦国的求和,并一鼓作气将它击灭,以彻底消除心腹大患。但是,孟尝君听信秦国使者韩庆的劝说,再加上得知燕国此时已在蠢蠢欲动,想要趁着齐国主力伐秦的良机实施偷袭,因此便同意秦昭襄王的求和要求,因此错失灭秦的良机。否则,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三、笔者评说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匡章,在“桑丘之战”与“函谷关之战”的出色表现给我们的启发是:遇到来犯之敌时,应当从容应对,伺机寻找敌方弱点(像“桑丘之战”中秦军作为侵略者,畏惧后方遇敌,不敢轻易进攻),然后采取正确战术(如匡章的拖延与迷惑敌人),痛击敌军,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进攻之战中(如“函谷关之战”),遇到易守难攻之地(像函谷关)时,不要心急,可先做好充分战斗准备,在寻找到良机后,必须立刻实施进攻,并且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直至最后胜利。

总之,只要我们学好各项军事本领、掌握先进的军事武器,建设好强有力的军队,就能保家卫国,不惧怕任何外来侵略者,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与美好。

齐将匡章剧照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0 评论: 0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