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于都唢呐之乡

长征源头 2019-12-24 09:57:13

(一)于都唢呐之乡的诞生

1999 年,于都县获得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之乡”称号;2008 年,文化部授予于都县“中国民俗文化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唢呐之乡”称号,从此,“于都唢呐之乡”声名鹊起,享誉海内外。

“于都唢呐之乡”是在“文化户”的载体上茁壮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

“文化户”源远流长,旧时称“卖艺人”,基本上处于自由演艺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从事经营文化业务的个体户,政府明确规定由本人申请,文化行政部门审查,工商行政部门注册发证,由文化业务部门辅导和管理,形成社会文化的庞大基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户”稀缺,“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以“文艺宣传队”所代替。“文化户”大发展是出现在改革开放年代,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为文化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据 1988 年统计,于都县有文化户 1511 户,其经营范围涉及文化领域各个方面,包括戏曲表演、唢呐吹奏、图书租赁、电视电影、录像摄影、书法绘画、工艺美术、桌球游戏、科技咨询、艺术培训等等。其中,唢呐文化户是于都文化户中的主流,当时有800多户、1100多人,这是“于都唢呐之乡”的文化生力军。

管理“文化户”的机构是“文化户协会”,它是于都群众文化工作的首创形式,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江西省文化艺术志》(1998 年7月出版)中载:“1986年,于都县首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县文化户协会。文化户协会的组建,对于文化户自觉遵守政府关于文化市场管理的法令、法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奉献给人民,发挥了有效的教育监督作用。”

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江西调研时说:“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正在从“小文化”向“大文化”方向发展,正在从“三级”文化网向着“四级”文化网方向发展,可谓“四级”包括文化户;正在从低档次向着高档次方向发展;正在从被动的观赏型向着主动的参与型方面发展;正在从国包、国办向着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向发展。”“文化户的出现,应该说是我们农村文化工作的一个新突破。它打破了国包国办这样一个格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文化户是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兴办者,是智力开发的先行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追求农村文化解放的先锋。我们应当把这个问题的认识提高一步,据我的观察,农村文化户的发展已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萌芽到自发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自发到自觉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完善到联合的阶段。”

“关于文化户,我们领导者,对新生事物要善于发现它、扶持它、完善它、总结它、推广它。你们这里有的县(于都县) 开了文化户的会,全省也可以考虑开一次文化户代表的会,表彰一批。对文化户还要注意加强领导和管理,避免低级庸俗和封建的东西传播,你们这里有的地方,像于都县,成立了文化户协会,组织起来,在方向上指导它,在业务上辅导它,在工作上引导它。要进一步抓一抓,这是农村文化工作的生力军,我们要使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988年1月21日,江西省文化厅在于都县召开江西省老区文化工作会议,会上作出了《关于在全省推广于都县大力发展文化户经验的决定》:决定中说:“于都县文化局、文化馆在中共于都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积极取得公安、工商、税务、信贷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几年来,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各种文化形式,各种活动和各种经营性质的文化户,目前已达 1511 户,占全县总农户的 1.5%。这些文化户在传播文化、普及科学、宣传文明、移风易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他们的活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他们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县大部分山乡僻壤,为满足于都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科技知识和信息,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为促进脱贫致富起到广泛的服务,做了有益的试验。于都县农村文化户的不断涌现,使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别开生面,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十分重要的补充力量,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该县在加强对文化户的管理中,政治上予以鼓励,思想上加强引导,业务上给以辅导,并保护文化户的合法权益。因而,使文化户及其活动得以健康发展。特别是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文化户协会这种新型的社会文化团体,成立了于都县文化户协会,乡镇普遍建立了文化户的协会分会。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这一中间组织,对全县各级各类文化户实行宏观的系统管理,这是改革文化行政管理机制、改变政府职能的一项有益的探索,予以肯定。为此,省文化厅决定:

一、在全省老区和广大农村,认真推广于都县这一先进经验。各级文化部门要认真学习于都县关于文化户的发展和管理的典型材料,针对实际,确定措施,在加强对国营和集体文化艺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种文化户,建立文化户协会。为加强发展老区和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服务。于都县文化部门应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加强宏观指导,使文化户协会和文化户的各种服务活动,在进一步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创造新的经验,做出新的贡献。

二、拨款1 万元,用以扶持于都县文化户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以资鼓励。

随后,大力组织于都唢呐乐手进行培训,发扬于都长征出发地的“红色唢呐”,挖掘继承于都客家唢呐优秀乐曲。县文化馆购买了5台录音机,安排5组人员前往于都各乡镇采录唢呐乐曲,计50余盒、1000余首。1996年春节期间,于都唢呐被邀参加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锣鼓大赛表演,其时,于都县文化馆请江西音像出版社从采录的唢呐乐曲中,遴选20余首,制成《客家唢呐》盒带(其中有于都唢呐特色乐曲《公婆吹》),送去北京“大赛组委会”和文化领导部门等,产生强烈反响。

此后,中央和地方媒体发表大量报道,现选数篇标题,辑录如下:

1.赣南老区群众的“文化乐园”——江西文化建设见闻    《人民日报》记者 缪俊杰  李彤

2.文化户协会——文化户发展的又一程

《中国文化报》社长郭沫勤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 董玉文

3.似水滴如火种——江西省于都县文化户巡札

《中国青年报》记者严 桦

4.姹紫嫣红的事业——于都县农村文化户巡礼

《江西日报》记者刘 平

5.老区文化的生力军——于都县农村文化户见闻(录音通讯)邓人鹏

6.农村文化事业的主力军——于都县文化户的调查

江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汤学群

7.唢呐之乡  《江西画报》李青撰文  摄影

8.喜闻于都唢呐声  江西日报 姜惠龙 周 勇 张贞宁

9.百支唢呐聚会县城庆节日千名乐手巡回农村奏乐章

于文  载文化部《群众文化》

10.充分发挥老区文化户的功能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脱贫致富服务    曹景正在遵义召开的“全国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1990年12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文化馆、站表彰大会上,于都县文化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先进文化馆”,于都县文化馆馆长曹景正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馆长”;同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曹景正“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文化部、人事部关于表彰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的决定》中表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群众文化事业有很大发展,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基层文化馆、站长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人员。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他们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他们全心全意热爱文化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成绩;他们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拓,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开创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他们是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优秀代表。为表彰先进,促进全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化部、人事部决定授予马浩流等 30 名同志 (其中江西省于都县文化馆曹景正同志)为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文化部、人事部要求文化战线的同志们向这些优秀代表学习。希望这次受到表彰的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保持荣誉,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做出更大贡献。“

曹景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先进文化馆、站表彰大会期间,专程前往北京医院,看望正在疗养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陆定一同志,向他汇报了于都群众文化工作概况,当说到于都唢呐情况时,陆老深情地说:“苏区时,赣南农村盛行唢呐活动,每当红军打了胜仗,举办庆祝大会,唢呐是不可少的。”“我曾去过于都琵琶窿,看望时任中央苏区卫生材料厂厂长唐义贞同志(唐义贞是陆老苏区时的妻子,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因她怀孕被留下,后在长汀突围时不幸被俘,她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常见民间唢呐热闹非凡。”

当陆老听说于都县文化馆正在筹建“文化城”,他欣然为“文化城”题词,他说:“我现在年老提笔手会抖动,用硬笔写吧!”他要宋秘书拿来硬笔和纸,刚劲地写了“文化城”三个字,这是一位长征老领导对于都的寄托。于都县文化馆的“文化城”建成后,将陆老的题词,制成唐三彩瓷版,镶在原文化馆大门进口的屏风墙上。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原于都县文化馆的建筑已被拆除,但老领导们对于都群众文化工作的期望,将永远鼓舞于都唢呐之乡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0 评论: 0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