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终结了我当富二代的梦想

你好吴所畏 2021-02-04 23:05:30

实不相瞒,我从小就期待着某一天,爸妈突然告诉我:

孩子,其实咱家很有钱,只是想让你多过几年平凡人的生活,才一直没告诉你。然后,在内卷中躺平,幸福地做一条咸鱼。可惜我都二十了,还没等到这一天。大部分人都幻想过父母是隐形富豪,但很少有人会想:或许他们没那么有钱呢?《奇葩说》最新一期讲到了这事儿:父母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虽然这期从始至终我都站正方,但还是被反方席瑞的一句话打动了:「很多时候,“家里不富裕”不过是一句抱怨。但这些抱怨说多了,在孩子眼里,就理解成了:还不清的债,报不完的恩呐。」上小学时,我妈有次下班顺便带了我爱吃的面包。正没心没肺地啃面包,我妈幽幽来了句:7块钱的面包,天天吃可要把咱家吃穷了。那时的我已经开始懂事了,明白自己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明白父母为生活奔波不容易。但不知怎么,这句话深深嵌入到记忆中。以致于当我听到席瑞这番话时,又想起了那个场景。

但就像蔡康永奇袭正方傅首尔,问她“如果家里很穷,要跟小孩子坦白吗”时,傅首尔回答的那样:「我从小就是这样长大的,这让我很早知道了现实。」感谢父母让我早早明白这些道理,感谢他们就算赚钱不易,也从没亏待过我。这或许就是我一路看《奇葩说》看到第七季的原因。毕竟很少有一档综艺以辩论为卖点,热衷于扯嘴皮子,剑拔弩张中混杂嬉皮笑脸,关键还能把你搞得笑中带泪,听完后觉得:诶,这说得还挺有用啊。

01

这一期和前两场一样,都是观众沉浸赛。听起来一头雾水,说白了,就是请一百位与辩题息息相关的观众。正如第一场讨论伴侣关系,观众是50对情侣或者夫妻,第二场辩论“真爱和狗狗选哪个”,邀请到50位爱狗人士和50位怕狗人士。本期的观众,则是50对家长和孩子。观众沉浸赛堪称“所有辩手的噩梦”,因为投票的观众都带有自身坚定的预设立场。

就像颜如晶说的:你不是劝服一个摇摆不定的人,而是非常坚定的人。第一场“老婆年薪五百万,要不要当全职爸爸”,仿佛观众都商量好了,开局就是50:50的对半开票型。辩手到导师,所有人吃了个大惊。

本期辩论开始前,马东问:在场有多少位家长,认为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只有一位爸爸举了手。相反的,孩子们被问到同一个问题时,大部分都选择了“不该告诉”。李诞直接吐槽:你们就喜欢活在梦里是吧?立场坚定的观众,意味着动票难度的升级。累死累活地讲大半天,也就改变寥寥几票。辩手发言完毕,甚至会出现“一半鼓掌一半不鼓”的情况。

站在对立面的观众,用梁秋阳的话,就是“你真不知道怎么说服”。不过看热闹不嫌事大,对辩手来说如此棘手的场面,我这位观众倒是看得不亦乐乎。最后决出胜负的,往往就是几票之差。面对这些两难辩题,辩手们试图给观众解构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宏观、选择更多元的世界。为了尽可能地多赢几票,辩手们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讲逻辑、编段子、说故事……能用的手段都用到了。还有导师亲自下场奇袭。薛兆丰不苟言笑,严肃起来,跟导师看到我制造的学术垃圾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蔡康永奇袭时跟傅首尔面对面,笑里藏刀:你很厉害,但是99%的家庭,妈妈不如你这么会表达。傅首尔反应很快:不会表达的家长,就不应该告诉家庭真实情况吗?蔡康永以退为进,表示可以商量如何表达。结果被傅首尔反将一军:所以说,如果表达的对,就应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你来我往,刀光剑影,真刺激啊。

02

席瑞所在的反方,坚持一个观点:维护孩子的童年,不要让他们过早接触成年人的评价标准。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被说服,反正我没有。我接触过不少05后、10后的孩子,他们性格各异,但都给我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小朋友,越来越早熟了。不仅是生理的早熟,更是思维方式上的。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下,他们早早接触到本不属于自己年龄层的事物,因而整个人都带着“小大人”的感觉。插一嘴,在我们办公室里,01年同事4岁就看超女选秀,而90年的编辑姐姐这个年纪还在玩泥巴。“小大人”越来越多,他们是可爱的,但也可能是可怕的。选择正方的导师刘擎提到了一本书,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不厚,中心思想可以用这段话概括:「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对影视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会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在刘擎看来,梦想一个不被打扰的童年,只是一个幻觉。重要的不是“富裕”或者“不富裕”这个答案,而是带着孩子看清楚这个世界。就像黄执中说的,“你在认真地跟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当父母诚实地跟孩子谈论财富问题时,也许就是解释世界的第一步吧。

用一道简洁的辩题,延伸到现实中多角度的讨论,这不是奇葩说的首次。像之前的“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要不要在家长群跟风吹捧老师”,“下班后的工作消息要不要回”……这些辩题不但当晚就在热搜占据一席之地,还会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比如第一场沉浸赛的“老婆年薪好几百万,我要不要当全职爸爸”。乍一看很像搞笑做梦贴,同类型的还有,“给你一千万,能不能一辈子不吃肉”,或者是,“如果每个月有八万,你愿不愿意当偶像的职业黑粉”。不过,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辩手们除了侃侃而谈“全职爸爸”的优劣之处,还跳出字眼本身,发散到更实际的议题上。蔡康永说:男人养家、女人持家,成了双方不可摆脱的命运。这是在谈性别的刻板印象。冉高鸣讲述童年经历,从小被母亲带着出入女性场所的他,也想跟着外出挣钱的老爸打篮球。

「一方的全职,必然带来另一方的失职。」失去的父爱不用能母爱补偿,同理可得,失去的母爱也不能用父爱弥补。这是在谈父母双方陪伴孩子的义务。刘擎一语中的,戳中辩题的内在逻辑:在这种因果关系下,工作的目的只有钱。而这个逻辑,同时也污名化了家庭工作。为什么夫妻一方选择在家?哦,因为另一方的工作更好,赚得更多,而相比于社会工作,家庭工作是次等的,是只有在另一方能单独扛起家累时才做的选择。这是在尝试对家庭工作去污名化。站正方的陈铭谈到了“背奶妈妈”。

“背奶妈妈”指完成产假的女性,为了事业考虑,不得不选择在哺乳期上班。因此,她们得带着吸奶器进写字楼,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得停下手头工作,找个干净无人的场所吸奶。说来惭愧,虽然我是女性,也明白职业女性为了平衡上班族、妈妈和妻子的身份多么辛苦,但“背奶妈妈”这个词,之前还真不知道。不少网友也表示,第一次被科普到这个概念。

在节目引起的多方讨论下,“背奶妈妈”还上了热搜。

据统计,第七季开播至今,全网热搜热榜共计712个,其中,微博热搜总计111个。对现实议题的讨论,从节目辐射到互联网中更广阔的舆论场,从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这或许是这个节目中,比起一场辩论的输赢,更有价值的地方。

03

最新一期看下来,我最喜欢的片段,是结尾时马东对辩论前举手的家长表示感谢。他说:您是一位很有勇气的爸爸,不管最终其他人怎么选择,您一个人举起手,选择“不要告诉她”。

说实话,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充斥着“biss”和“XXsl”,并不能够让一群人心平气和地讨论某个话题。尤其是带上性别、贫富这类标签时,更是唾沫横飞、情绪先行。结局往往是理性丧失,包容不再,一方占据道德高地,以压倒性的声浪盖过其他所有的声音。胆敢有半点反对,下场就是一群人排队问候你和你的家人。或者被迫跟意见相同的人聚起来,构筑一个避难家园。《奇葩说》火了七季,每次开播都有不错的话题度,本季开播后,持续占领爱奇艺热播榜TOP1。截至目前,全网有2万多篇讨论它的文章。在我看来,很多人选择看奇葩说,就是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讨论空间。一个允许立场截然相反的两方畅所欲言、抒发已见的空间。一个给予少数意见持有者尊重的空间。双方能够在共通的意义空间内讨论现实,而不是互联网骂战的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哪怕偶尔争得脸红脖子粗,也保留着平等、包容和体面。奇葩说的第二场沉浸赛,辩题是:好不容易追到的真爱很怕狗,要不要送走狗狗?看似再聊一个选择,实际在讨论人应如何处理自身的“贪念”。正如马东最后说的:人生中面对这种两难选择,只能放掉贪念,让接受你的人接受你,让不接受你的人,接受那个结果。50位爱狗观众,会思考冯晓桐说的“送走狗是爱的接力”。

另外50位怕狗观众,也会被反方引用论证的忠犬八公打动。在节目播出之前,我实在想象不到,爱狗人士和怕狗人士,能够在网络中认真地讨论“真爱和狗狗,选哪个?”蔡康永说过:「奇葩说努力要达成的事情就是,把社会上还没有成为主流的观念,传达给需要的人。」或许在这个舞台上,比起一时输赢,关注现实、坚持多元、正视少数人的声音、冲撞社会的僵硬边界,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说下这场我最感兴趣的片段。反方的李佳洁论证时,举了个例子:真爱怕狗,就把狗送走;那他怕闺蜜,就要把闺蜜送走吗?奇袭的导师刘擎指出她的漏洞:这是滑坡谬误。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每一环节的因果强度,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那一刻,受够了互联网斗嘴时自说自话的我,感受到了逻辑的力量。

8 评论: 3 阅读:10004
评论列表
  • 2021-02-08 08:52

    不应该告诉孩子家庭不富裕,我们不要去说,而是让他自己去认知,让他自然得早些意识到,但要让他有是非分辨能力,

    abcdef 回复:
    你去说,又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但可以引导他去认识
  • 2021-02-07 22:01

    现代传媒肆无忌惮地揭示了一切秘密,童年的纯真状态丧失了……而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也正在被模糊。更可怕的是面对影视里被扭曲、妖魔化的成人世界,孩子会迷失方向,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