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产影片中,怎样使影视人物的“成长”从边缘走向中心?

徐帅 2022-07-21 18:02:14

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使边缘人物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表达,边缘人物正经历着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

正如福柯所说:“任何一个边缘的设定,都无疑是一个中心的再置的过程。”无论是影片中的青春主体还是国产青春电影,都经历了边缘与中心的再置过程。

01

边缘人物走向中心

1990年以来,国产青春电影在发展中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其中的青春主体凸显了自身的边缘性,但是实际上,在塑造边缘形象的过程中,边缘不再是边缘,逐渐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首先从边缘走向中心,需要对权力关系进行“重构”。

部分电影中的故事时代背景设定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精英人才前往三线地区搞发展建设的年代。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大多是在国家政策与号召的响应下,怀着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热忱前往偏远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的。

这一时期处在经济全球化之前,整个中国社会处于较为“保守”的阶段,这时期边缘人物的规训主要体现为国家政策以及环境的规训。青少年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的是对社会无私奉献、积极建设的心态。

成年人已经学会了遵守社会的规则,也更愿意将这种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对于青少年出现的越轨行为嗤之以鼻。在《山楂树之恋》中,静秋是下乡的知青,老三和静秋纯洁的爱情观念正是在保守的婚恋观下产生的;

青红》中,青红的父母辈是三线地区的建设者,他们对子女恋爱的严格管束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对自由恋爱观念发展的阻挠。在对改革开放后的青春进行呈现时,国产青春电影中处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边缘人物表现出了对社会规则与制度玩世不恭的态度,呈现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全球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直接而快速的影响。

经济的冲击带来了社会文化层面的断裂,影响了主流世界与边缘人物权力关系之间的完全压制状态。此时的权力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国家环境的影响,而是国际潮流的影响。

边缘人物的反抗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将摇滚看作对世界的反叛,摇滚文化成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摇滚成为那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他们的反抗和生活的迷茫状态。边缘人物虽然迎合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但在当时中国的社会语境下,他们依然是被区别对待的群体。

如《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周末情人》《小武》《十七岁的单车》,表现出边缘人物在多元文化中发起的反抗。他们的反抗也从细微处影响了边缘人物的状态和地位。

在对新世纪之后时代的呈现中,影像空间从县城乡镇开始转移到城市,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和包容,开始体验城市化的生活带来的快节奏,逐渐适应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将地球联结成了地球村,当人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开始关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突出的社会边缘问题。国产青春电影不再是对整个时代迷茫的关注,而是对存在的普遍又特殊的问题给予关注。

表现在多元文化融合中,边缘人物在特殊区域和特殊问题中的处理与遭遇。如《少年的你》中的校园霸凌,《过春天》中的“水客”集团,《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病人的心理变化等。在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中,“边缘”话题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改变,从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到国际文化的冲击,再到关注生存的现实问题,边缘人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比成人更快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对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获得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力。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相较于成年人能更好地适应,这时的青少年不再需要受到成年人的支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行使自己的权力。

同时,国产青春电影对边缘人物的关注,也促进了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现实社会中的边缘人物走向人们关注的中心,逐渐摆脱边缘的身份。

通过对不同时代环境的分析,凸显了国产青春电影中边缘人物所处地位的变化,呈现出边缘人物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表现出权力关系在不同的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在身份的转化中实现权力关系的“重构”。

02

青春电影回归现实

国产青春电影对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进行关照,着力于再现真实的生活,从1990年到现在,电影人以饱满的热情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讲述了不同时间、空间中青少年的故事,使国产青春电影获得了多元化的呈现。

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无论哪个阶段,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国产青春电影的现实回归,主要表现为近几年国产青春电影现实主义的叙事回归,不仅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也强调对于生活细节的真实刻画。

国产青春电影的发展有创作的共性,也有阶段性的突出特点,无论作品创作的优劣,都是在一定现实条件下形成的,是对时代问题的真实反映。“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

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的是对现实的强烈关照”在1990年到21世纪初期的国产青春电影中,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聚焦清晰的时代背景去展现真实的生活经历。贾樟柯的创作风格是偏向现实与写实的,如《小武》《站台》等,还有王小帅的《青红》娄烨的《苏州河》等电影都带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即使受到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的冲击,所有的影片也没有完全脱离对现实的关照。从本世纪10年代的校园怀旧题材的国产青春电影中,导演们怀念的是青春岁月的一切,无论美好或是悲伤。

这一时期的电影聚焦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爱情问题的探索,其中的失恋、背叛、堕胎、车祸等情节虽来源于现实,但是被过多的模仿,形成了固化的模式、雷同的情节,使得影片没有新意惨遭唾骂,脱离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环境。

现实生活是所有艺术作品创作的土壤和源泉,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青少年的成长问题,聚焦青少年群体中的边缘人物,更能深入地挖掘社会问题的根源。每个阶段出现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电影的创作发展以及传递出的文化观念会形成超前或落后经济发展的局面。

国产青春电影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困境,才逐渐探索出适合的发展道路,继续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更加贴合当下的社会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究其中的弊病,通过电影的形式,能引发更多观众对实际问题的反思。

近几年,我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市场上取得的良好反响,《我不是药神》引发了观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实际社会问题的深思。“现实主义,成为国产青春电影更具生命力的发展出口。”如《全城高考》聚焦学生高考的话题,表现高三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和紧张的学习氛围;

《狗十三》中,通过李玩与狗的关系,表现青少年在“父权”规训下的成长,而这种成长正是被驯化的自我阉割的过程;《嘉年华》中以儿童性侵事件为导火线,展现受害者和强奸犯之间的权力关系,影射现实中被遮蔽的权力体系;《过春天》关注到了深港跨境学童对深圳香港地域文化处境的关照;

《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事件搬上银幕,展开对青少年校园问题的探讨;《送你一朵小红花》呈现了癌症患者的真实心理,表现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这些影片利用写实的视听语言,体现了国产青春电影存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叙事回归。

由于国产青春电影与其它现实主义电影一样,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国产青春电影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研究,有利于窥探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思潮流变。从1990年以来,每一位电影人都呈现了具有自己青春时代缩影的故事,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

总之,当今现实主义风格的国产青春电影围绕青少年经历、坚守信念、追求梦想等题材,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成长故事。

这类影片相较于以往的纯爱型国产青春电影,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内涵讨论。1990年以来的国产青春电影中,较早上映的影片表现的是人物的迷茫状态,呈现的是青少年迷茫的过程和日常活动以及无所事事的态度,体现出时代的、命运的悲剧性;

近几年的影片将外在因素与内在状态结合,体现阶段性的迷茫与成长后的救赎,表现对社会的控诉,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所以,不仅是国产青春电影中的边缘人物在成长,国产青春电影也在发展中借鉴良好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获得了成长。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乐娱侃事
0 评论: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