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的历史与传说,千年古刹,见证泉州的多元与包容!

一世布衣 2021-04-04 10:27:48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描述泉州的话,泉州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当然了,这句话并非是一句贬义,而是在表明泉州的一个重要文化特性:包容,泉州是一个多元共存,文化包容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文化遗迹。

泉州历史悠久,古时候被称作刺桐城,刺桐港是东方乃至于世界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海外文化在传播的时候,第一站就是进入泉州,很多的宗教都会将第一个教会设置在例如北京这样的都城,而第二个教会就会设置在泉州。

泉州有的宗教遗迹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无论是你叫得出来的还是叫不出来的,你听过的还是没听过的,在这里都能找到。我们单说一条涂门街,几百米之内就有府文庙、清净寺、通淮关帝庙以及佛教寺庙汇聚在一起,相安无事。所以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当之无愧的。

泉州文化包容并存最明显的一个景点,应该要算是清源山了。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又被称为是泉州或者齐云山,其内有36洞天,18胜景。其中包含了道教、佛教、儒家、伊斯兰教、摩尼教的景点,可以说是泉州这个世界宗教博物馆的主展厅了。

道教的“老子天下第一老君岩”石像;佛教的“弘一法师舍利塔”、千手岩;藏传密宗佛教的“三世佛”;儒家的魁星阁“文昌五夫子图”;伊斯兰教的“灵山圣墓”;摩尼的“呼禄法师墓”等等。如果要逛清源山的话,还是需要一个导游给你讲述清源山景点的文化,不然的话乐趣至少要减少一大半了。

除了清源山以外,开元寺也是来泉州旅游的朋友必去的一个景点,位于西街当中,里面的东西双塔可以说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了。在进入开元寺之前,可以先去一个隐藏景点,那就是开元寺斜对面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眺望到东西双塔的景色。

开元寺正面挂着“紫云”二字,正对面的石壁(照墙)上书“紫云屏”。这个“紫云”一个说法是在建寺的时候有紫云覆地,遂名紫云。而另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这个“紫云”是“黄氏”的堂号,江夏紫云黄氏。因为相传泉州开元寺的檀越主是黄守恭,因此挂着其堂号。

相传泉州巨富(另说是官员)黄守恭曾经做梦桑树里长出了莲花,于是在桑园当中建立了寺庙,命名为“莲花寺”。当然了,更具传奇和神话色彩的传说是,有一位叫做匡护禅师的僧人来找黄守恭求地建寺,黄守恭说如果桑树上长出了莲花,我就给你建寺,于是这位僧人略施法术就让桑树长出了莲花,但是黄守恭却不愿意给地了。

后来黄守恭染病了,而桑树开莲花三年不绝,黄守恭妥协了想要找到这个僧人,而这个僧人自己就出现了,黄守恭问道你要多大的地方呢?僧人说,不多,我这个袈裟的影子这么大就可以,于是将自己的袈裟抛到天上,袈裟的影子顿时遮住了黄守恭的三百六十庄地。只留下袈裟的纽扣的缝隙给黄守恭做檀樾祠。(济公的电视剧里似乎有这个故事情节)

在开元寺内,至今还有桑莲古迹的景点,据说这个桑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被雷劈成了三株还活着。同时也是因为这个传说,开元寺在多处都挂有“桑莲法界”的字样,可以在开元寺门口的右壁以及大雄宝殿前檐重檐下面找到。

刚进开元寺的山门,也就是天王寺,我们可以看到柱子上挂着一副很出名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个对联最早是出自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而后是有弘一法师书写的。记得似乎在大雄宝殿也挂了这副对联。此外天王寺两边的密迹金刚也可以关注一下,他们的形象与传统的四大天王有些不同,被人戏称为哼哈二将。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据说服装原型就是参考这个的。

而在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坐束腰处,有73尊狮身人面像的浮雕,这个疑似埃及文化的狮身人面像为何会在开元寺呢?据专家考证的话,这个应当不是埃及产物,而是印度婆罗门教当中的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

而同样的,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回廊当中,还有两根有些鲜明的古印度教色彩的石柱,是开元寺的“八吉祥”之一。上面雕刻着一些出自《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当中记载的印度古代神话故事。包括了金翅鸟迦楼、毗湿奴、克利希那、十臂人狮等等形象。

其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这个十臂人狮了,相传这个人狮是毗湿奴的化身,他将凶魔希拉尼亚卡西布抓起来,双手将其剖心挖肚,另外八只手举着法器,例如象征力量的圆盘,象征繁荣的法号,象征权利的权杖等等。而这个画像也被很多人解读为帮助凶魔“洗心革面”。

这些印度婆罗门教的建筑,据说是曾经泉州婆罗门教的一些遗迹。但是在元末时期寺庙被毁,而逢开元寺重修,于是将这些婆罗门教的痕迹迁移到了开元寺当中,流传至今,成为了开元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寺中闲逛,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少可爱的石狮子,形态各异,天真活泼,这个是典型的南派石狮子特点,北派石狮子更多的则是显得威严肃穆。可以去寺中看看,能不能找到这只最憨态可掬,显得有些楞的狮子呢?

最后就是我们的东西双塔了,东西双塔是我国现存的最高的一对石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镇国塔更高一些,也更精致一些,最开始是木质塔,后来改为了砖塔,再后来才改为了楼阁式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塔。

东西双塔高五层,据说地下还有两层,因为七级浮屠嘛,因为其地下有两层,所以稳固性更超过一半的建筑,相传曾经经历了八级地震(应该指的是明朝万历年的那次地震)而不倒,至今为止屹然挺立,是泉州古城最独特的标志象征。

图片来源:悠然布衣、阿霞、阿诗、pixabay

文字来源:悠然布衣

0 评论: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