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别忽视

莘莘儿童思维启蒙 2021-07-18 11:23:04

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不打不成才。

但是打骂真的能让孩子知错吗?恐怕更多的不是知错、改错而是害怕和委屈吧!

就像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说的:“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小时候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家长别忽视。

1、性格差距

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总会生活在“挨打”的阴影之下,变得小心翼翼,性格很容易变得暴躁、易怒,有攻击性,这是因为孩子受到家长暴力的影响,潜意识中就会用攻击性来保护自己。

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变得自卑、懦弱,就连说话时都不敢看别人眼睛。这是因为父母的打骂让孩子没有自信,做什么都“不敢”。

所以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多半性格自卑、消极,而从不挨打的孩子,则更自信、乐观,性格更积极。

2、亲子关系

经常打骂孩子,意味着家长很少和孩子好好说话,亲子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所以经常挨打的孩子和父母之间总是隔着些什么,亲子关系差。

而从不打孩子的家长,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会更好。

3、犯错后的态度

孩子都会犯错,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因为怕挨打所以逃避错误,犯错后很可能会撒谎、推卸责任,总是输不起。

而不用担心因为犯错而挨打的孩子,更容易面对错误、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更容易成为知错就改的人。

优秀的孩子不是打出来的

优秀的孩子,应该是教出来的,而不是打出来的。

钟南山院士曾在《大家》栏目中提到,他小时候因为嘴馋,把要交给学校的伙食费偷偷花掉买了零食,临近期末钟妈妈想看看饭钱还剩多少,他这才坦白。

在事情暴露之后,钟南山以为自己要大祸临头了,免不了一顿打,但父亲只是问他:“南山,你好好想想,这个事你做得对不对?”

而父亲的这番话,对钟南山来说比打他一顿还要印象深刻,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其实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家长应该让孩子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做出弥补,反思自己错在哪,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打骂。

给大家分享一套培养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绘本《儿童好性格养成绘本》

这套绘本共10册:

《学会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学会讲礼貌和理解、尊重别人;

《学会勇敢不害怕》让孩子学会勇敢和坚强;

《做不哭闹的孩子》引导孩子成长,学会理解他人;

《我喜欢我自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快乐不生气》让孩子学会成长和快乐;

《我会自己想办法》让孩子学会独立和友爱

《我爱我妈妈》让孩子学会理解妈妈的辛苦,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

《我爱我爸爸》让孩子学会感恩和表达爱;

《我不怕去幼儿园》帮助孩子缓解对幼儿园的恐惧心理;

《发现更棒的自己》帮孩子建立自信心,融入集体。

这套《儿童好性格养成绘本》用非常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童趣的动物形象,描绘出了一个个引导孩子变得更好的故事,帮孩子塑造好性格。

0 评论: 0 阅读: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