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电影为什么好?

今日优享 2021-01-18 19:42:05

提到姜文,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曾几何时,《一步之遥》是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姜文过去的名气不断增加,似乎大众对他的认识只有他最好的作品和他的标签。八十年代,他是好莱坞辉煌“三剑客”之一的导演;九十年代,他是文艺片无可争议的宗师;千禧年,他的身份却已经彻底丰富,高举商业大旗的《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都成为了中国观众独具辨识度的商业电影。

其实,他在观众心中形象从来就不单一,一部《让子弹飞》的收入到现在仍是巨额投资、大手笔的项目,但观众对这一票房成绩并不理解。那,为什么作为一个商业片导演,他能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

他是如何一步步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的?姜文真正的起点是什么?比起他以往的丰功伟绩,姜文到底是怎么起步的?

《一步之遥》之前,为啥要拍《邪不压正》?想改变人对电影的固有印象。即使表现的不是爱情爱情,不是父子情深,也依然可以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大众会觉得“姜文很牛逼”。

当你觉得姜文电影很牛逼的时候,姜文的作品就更好。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1,接受这一刻,大家都很牛逼;2,改变思维,觉得这电影本身很屌很屌。接受第一种认知,就是发现内因。从表面看,姜文电影有限的资源投入,却完成了最牛逼的内容。比如,如何用极其省钱的手段拍出《鬼子来了》?

比如如何模仿《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手法?比如如何实现艺术手法的内核/外延延伸这些手段一定有人拍过,为啥姜文不拍?他这么好,为啥不拍?他不拍,我为啥拍?上面说到,普通人在传统认知的分析中总是对姜文电影的“主角”小,但姜文对主角却很看重。

他把姜文的电影多半放在讨论一句话的“男”和“女”这两件事上,用如此精炼的两个字来诠释电影的内核是姜文电影的突破口。就是这句话:使劲活。在这里,最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使劲,只有活着才有价值。二是活着并不是要使劲,而是要一种生命的体验。普通人会觉得,第一个大家都很会,是表现和需要,但如果是真正很重要的话,应该是第二个。

《太阳照常升起》到底是典型的商业电影,还是文艺片?8年前,冯小刚“封神”,8年后,他陷入迷茫。这里,我的理解是,他同样处于迷茫,未来如何?他也不知道。

没有意识到同时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文化,他是否能在一个空间里面表达两个文化。《太阳照常升起》很现实,呈现的无非就是不吃饭不喝水和睡觉。

从这个角度说,太阳还是照常升起,但从观众的角度看,《太阳照常升起》很强烈的《三块广告牌》的映射,就是这样子的想法!

0 评论: 1 阅读:8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