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4年,「青你」以人为底层逻辑|专访姜滨

三声 2021-04-09 11:29:24

在3年8台团体选秀之后,稳定的产品正在掌握对这一类型节目的解释权。

作者 | 王亦璇

*本文分为正文和对话两部分

《青春有你》又一次回到了大厂。

这是廊坊市最临近北京的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包括“青春有你”系列,爱奇艺的多数节目都在这里录制。在刚刚过去的3月26、27日,爱奇艺在大厂花费上亿元打造的虚拟空间迎来了它的首位“客人”——THE9“虚实之城”线上演唱会。

每年冬春交际,节目伴随暖阳繁花开启。砖红色外墙作为背景,训练楼与宿舍楼相连,打造起一座属于《青春有你》的“偶像学院”。

从2018年开始,「大厂」这两个字凝聚了愈来越多的含义。曾经的故事有关于努力和make dreams come true。年轻男女们面对团体选秀模式,pick me是被不断提及的单词。

他们最想要的是一次出道的机会。按下开始键意味着在成为偶像这条道路上“加速”,且没有暂停的机会。在国内偶像市场几乎从零启动的阶段,节目赋予了“曝光”和“人气”最大的能量,也同时让一个有可能冉冉升起的行业浮出水面。

和过去几年一样,园区内的便利店作为训练生在节目期间唯一能外出的场所,周围聚集着大量站姐、粉丝和后援会等小集体。《青春有你3》第二次公演前,架起的长枪短炮和高低起伏的呼喊声一道,组成了与2018年几乎一模一样的光景。

《三声》选择在新阶段再次进行偶像系列报道。我们将暂时脱离综艺当中关于“人、场景、规则”的固定视角,从制作手法、供给形态、产业循环等维度上探讨团体选秀的现状和机会。

对爱奇艺副总裁姜滨的独家专访是本系列的开篇报道。保证选秀底层逻辑的节目可以被讨论和推敲。

拆解开来,团体选秀在中国衍生出的模式依然单一,“金字塔”是其中不能被改变的核心。在选秀的基础之上,“青春有你”系列对人物多元性和去工业化的追求,又沉淀出了属于本土偶像的面貌。

一个操作稳定、逻辑清晰且有“手感”的制作团队,是爱奇艺所拥有的独特竞争力。

在供给端发生变化的同时,业内的普遍认知是,“青春有你”系列在制作手法上更偏向个人,“群像”让几乎每位训练生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曝光,流行梗也在这里诞生。

节目内,团队不再具体考虑“团”应该有的画像,而是把决定权交给“用户喜好”。比如,在THE9成团之夜,留着帅气短发的刘雨昕和曾以演员身份活动的虞书欣以一二名在偶像女团出道。

节目外,“青春有你”系列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平台视角,保证节目的可看性才是首要任务。THE9的运营已交由专属团队,他们在爱奇艺和节目团队一起工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青春有你3》主题曲《We Rock》上线后不久,一条二创视频将从《偶像练习生》到“青春有你”系列的四首选秀主题曲混剪在一起。凭借近乎一致的乐感和气质,这条视频在短期内收获了单平台近50万观看量的数据。

在第三季的开篇VCR中,姜滨决定将拍摄视角放到团体选秀之上。“机会”是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不定义女团’已经成为共识,但市场对男生还尚未打开格局。” 姜滨说。

比如,经纪公司正经历不同的阶段,在培养端也有各自特点和模式。相比较平台的“强势入场”,“合作共赢”是未来3-5年发展的方向。“青春有你”系列的选角逻辑是:选人胜于选公司。

换而言之,节目的位置在新局面中变得更加灵活。《青春有你》的训练生来源不再只是由指定公司供应的个体,而是庞大的优质人才群和他们背后的公司。

从平台的角度出发,“青春有你”系列不适合成为整合产业链的担当。“我们更愿意和每个环节的伙伴一起,让人从一档节目开始‘发光’,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在3年8台团体选秀之后,稳定的产品正在掌握对这一类型节目的解释权。

01 | 「人」的概念 I :保证节目基本盘

“明确的表达意味着限定大家的想象。”当模式较为固定的选秀节目行至第4个年头,姜滨和他的团队很难直接打造出一种特定于年轻人的面貌感,但在具体的制作执行上,他们又在潜移默化地追求着“青春”的那一部分内容。

《青春有你2》结束后的那个冬天,团队内部无一例外地思索着,“爆款”之后,下一季的制作该朝哪个方向走。姜滨想起《偶像练习生》时的一个画面:陈立农训练后在教室里擦汗,阳光从窗户外面照射进来。

和总导演陈刚的交流就从这里开始——北方才有的冬日暖阳好似代表着希望和成长——“我们觉得还是要回北方做男生的节目,找到重新‘破土而出’的那个劲儿。”

个性化、成长感,是这两年愈发清晰的被印刻在《青春有你》上的标签。“不定义每个个体”在第一次做女团的节点就显露出苗头。

无论是供给侧的暂时短缺,亦或对“人”这一概念的笃定,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节目重新找到自己的平衡。《青春有你2》的概念是“不定义女团”,而今年则进阶为“用自己的路子和世界过招”。

以人物群像为主线、创新环节设计和音乐选择,以及保证一档节目的可看性逐渐成为了《青春有你》在制作层面可被总结的方法。实际上,在2017年为《偶像练习生》选角的那个阶段,姜滨和团队特别犹豫过,应该选怎样的训练生,以及团体选秀节目要以人为核心还是以团为核心。

这种犹豫甚至延续到了两年后UNINE的出道,节目声量在短期内的缩水让制作组感到“失落”。直到项目结束,制作团队内部还“吵了架”,大家才想明白,“《青春有你》要首先做一档好看的节目。”

“只有节目好看,我们才能够输出节目的核心观点,以及节目中的人物和他们最后获得的认知。”姜滨告诉《三声》,“做完《偶像练习生》到《青春有你1》,我们内部平衡‘团’的想法特别重。之后想明白的是什么,是我没有权利去定义平台要输出的团。在观众的选择下,‘团’才有可能表现出全新的画像。”

相比较几年前,姜滨用“多样性”来形容现在的训练生们。从虞书欣到熊猫堂,现在的《青春有你》在选角上更“纯粹”了。一个简单的假设是,如果用三个硬性条件来约束训练生,那么人的供给将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减少。一年一度的选秀要求节目的容纳度变宽,也反向刺激了更多经纪公司的入围。

多维度叠加可以被用来指代这种“纯粹”。姜滨向《三声》解释道,比如梁森的入选正契合现在《青春有你》的选角逻辑,“有特点、个性化,放在两年前对训练生的具像化标准之下他也进不来。包括去年的林小宅,他们在做很多和(偶像)行业没有关系的事。”

经过几年积累,业内人士普遍对《青春有你》达成一个共识:这是一档偏向“人”的节目,输送到节目中的训练生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曝光和流量。在《青春有你2》的策划阶段,姜滨对运营团队提出了“课表”的要求。每周一到周四,除去正片内容,让人物更加立体的花絮和衍生节目轮番上演。

以及,一个大的行业背景是,市场对于“偶像”的定义在女生层面已经打开了一定格局(唱跳舞台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关注男生时还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在《三声》其后与数十位经纪公司中高层对话的过程中,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会根据节目的审美选送艺人。比如,性格有趣、想法独特,以及能够维持热度的训练生大多会选择《青春有你》。

在节目持续创作的角度,《青春有你》在保证选秀的底层逻辑之上,也正尝试在赛段中融入新的内容。

一个新的突破出现在今年的舞台中。在“我想”舞台阶段,按年龄层分组,直观地颠覆了受众对团体选秀的固有认知——按照排名分班。在姜滨的视角中,男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很不一样的想法。“训练生对舞台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给足输出的机会。”

以2017年的《中国有嘻哈》作为起点,关于真人秀和舞台的比重平衡一直是综艺内容制作上被讨论的热点。特别是,选秀作为最顶级投入、最大众市场的项目,更在这一个问题上表现出起伏。不可否认的是,包括去年红极一时的流行词“淡黄的长裙”,都诞生于团队更擅长的真人秀部分。

但在新的阶段,团队开始思考更多关于选秀主体性的问题。尤其是李宇春作为青春PD的加入,导师人选的稳定性以及对唱跳舞台要求全开麦的严格,正让个性化——从停留在口号或slogan上——真正落实到内容当中。

舞台的比重在《青春有你3》中增多。“它让真人秀变得有意义。” 姜滨在今年更明确了“青春系列”的核心,“不管是初进大厂的蔡徐坤,还是后来的刘雨昕,(即使实力强的人)也有了波浪形往上走的趋势。这个节目大家觉得有趣,是因为一个人在其中慢慢越来越好。”

02 | 「人」的概念II:让市场运转起来

2018年,4个月的筹备时间和拜访82家经纪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划齐等号。那是《偶像练习生》开播前夕,对于当时不懂、也不会做偶像的爱奇艺来说,快速地接触行业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

姜滨不否认《偶像练习生》的爆红,“像打开了‘魔盒’。很多公司发现这是很好的人才输出渠道。” 从第二年开始,平台认识或者与经纪公司协作不再费力,双方形成默契。

方向的转变伴随节目对“人”的青睐,以及更多元的经纪公司和MCN机构入局偶像赛道。选人,胜过于选公司,是现在《青春有你》由节目触及行业的最根本逻辑。

“新的公司都是跟着‘人’进来的,这是一个增益的活动。”姜滨说。

一个典例是,在为《青春有你3》选角的阶段,姜滨和团队甚至接触到了几家连企业logo都是现场制作的公司。但节目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排斥他们的加入,“有特色的孩子(出来),公司也能慢慢走出来。”

实际上,在充分掌握前端供给的同时,姜滨和团队也曾考虑过后端运营的事。这是离开节目赛程之后,在另一维度之上讨论的““‘人’和‘团’的平衡”。

一个不避讳的事实是,《偶像练习生》结束5个月之后,在节目策划阶段就想要为中国娱乐市场注入新生力量的爱奇艺,顺其自然地推出了《中国音乐公告牌》——一档在完成12期之后便因为市场不适配而“夭折”的打歌节目。

但整个团队的心态也在这个时间点发生变化。回溯受到海外造星工业流程“启蒙”的阶段,打造中国偶像和“复制”紧密挂钩。集中培训、流水线作业、选秀出道、打歌舞台曾是一条逻辑上行得通、足以由平台操控的产业链,但姜滨告诉《三声》,“我们慢慢发现,当环境不一样的时候,成长方式是需要不一样的。”

市场缺乏足够多的唱跳机会,影视、广告和短视频成为业内默认的“其他优先级”。特别是,在打歌节目还未被定论为综艺节目或通告节目的当下,由选秀节目所赋予艺人的“咖位”和出场费之间达不成平衡,对于平台来说,“这门生意不对。”

在舞台表演机会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拥抱更多被大众看到的机会”对训练生们来说,是相对正向的选择。姜滨不愿意做整合产业链的人,在他看来,平台更应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好作用,让市场上的经纪公司、运营团队和影视剧承制方等等围绕“人”循环起来。

逐步脱离对“团”的运营,姜滨本人卸去了爱豆世纪、爱豆青春两家公司的法人代表。THE9出道之后,专业的运营团队in-house爱奇艺,开始和平台一起工作。

在THE9“虚实之城”线上演唱会启动之初,四万张门票就迅速售罄。国内首个互动沉浸式虚拟演唱会让“互动”一词,在爱奇艺对出道团的运营中第一次由投票意义最终承接落地。

用姜滨的话来说,“散得出去,收得回来”是最理想的团体运营结果,THE9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大众的过往认知中,“团”意味着极强的认同感和统一感,但对于“青春有你”系列而言,“步调一致”不意味着限制单家的发展。“THE9的第一个封面和舞台一定都是’团’的。但她们‘散出去’每一个都有回响,‘收回来’又有团体舞台。”

03 | 「人」的概念III:平台和公司要走向双赢

在“不定义女团”及之前,受于平台以及节目的强大推力,业内对经纪公司的普遍认知为:平台“供应商”的角色。

但大部分已经或正在形成自身模式的经纪公司,也在摸索不完全依托平台的循环发展。在这层意义之上,平台的渠道作用更加明显。

比如,原际画和时代峰峻等主打养成系的经纪公司都自有系统课程和培训基地。今年年初,坤音娱乐正式成立教育培训公司,自建一套金字塔式的供给-消费体系,且长期有效。

从平台方的角度进行观察,三四年的发展不意味着偶像产业达到了可以谈“阶段”的时间节点,只不过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阶段。“有的融资,有的快速进入市场,有的将节目视为上升通道。” 但问题出现在培养端,“成本的问题让很多公司忽略了前端的投入,比如Casting、Training和Videos制作内容。”

“人”的概念贯穿始终,在同一套逻辑中经历起伏的“青春有你”系列,将产品最终的形态和优劣标准交由“用户喜好”来决定。

培训是最需要花费成本和人力财力投入的流程,也往往决定了一台节目的选手质量甚至基准水平。在和经纪公司打交道的这些年,姜滨发现,经历过2018年行业浪潮且“活下来”的公司,都极为重视培训这一环节。但受制于偶像产业链条的不完整,变现通道尚未拓宽。

“内容的输出并不多。”姜滨告诉《三声》,“在市场更为成熟的情况下,慢慢会有更多通道,不仅仅是选秀。”

以SNS为依托的宣传企划是许多经纪公司正在做的事。媒介通畅度的大幅提高,为用户带来多元直观感受的同时,也能让他们看到公司和艺人的重量。“Vlog、训练进度,都是可以用起来的素材,帮助他们一点就是一点。”

相似的理念和实操被运用于《三声》近期接触的每一家经纪公司之上。不同于“几乎唯一的曝光选择”,“一次社会实践”、“一个供市场检验的机会”是从业者现今对选秀节目的共同认知。

站在平台的视角,一档节目很难定义产业的未来走向,但极有可能正在提供契机——它的驱动作用体现在对成熟艺人的消化和对新鲜供给的激活。

“我们看到一些传统的经纪公司,是通过已经可以获得收益的人,在做公司经营。”姜滨说,“因为节目要继续做,经纪公司也要继续自己的运营,所以双方合力而为才是最好的结果。”

以下是《三声》对爱奇艺副总裁姜滨的独家专访:

三声:在我们的认知中,从《偶像练习生》到《青春有你》,这几档节目共同组成了更稳定的产品。

姜滨:做内容的团队是稳定的,但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选手,包括他们的质量。大家经常说节目在同一时间“收割”,好几百个学员都曝光了。但人员终归是有限的,得让他们有一个成长空间。

从《青春有你2》开始,我们就想明白,首先我们是在做一档好看的节目。只有节目好看了,我们才能够输出节目的核心观点,以及节目中的人物和他们最后获得的认知。

三声:对于人和团之间的平衡,你们怎么做取舍?

姜滨:原本做完《偶像练习生》和《青春有你1》,关于“团”的想法特别重。就是要平衡最终的团,是不是由真正符合团的定义的人来组成。但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自己没有权利去定义要输出的团是什么样,观众觉得哪些人是那9位,那他们就应该成团,这样的团也可能会提供一个全新的画像。

三声:这种认知上的改变会如何影响选角的变化?

姜滨:更纯粹了,选角上会偏向于多样性。当我们选择对于节目可看性和多样性有帮助的那些人,他们身上的个性在节目中的容纳度也会更宽一些。

很多公司开始做“偶像”这个业务,包括影视公司。首先对于行业认知来说,启动一项业务是因为有经济红利在,我们会持续地去结识早期就专注偶像的这一类型公司,当然还有一些新公司是跟着人来的。

训练生报名之后,我们会去筛选一些符合我们节目要求的,比如专业度好,身体条件好外貌好,还有一种就是说性格有趣,他同时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有一些新的公司原来都没听说过,他们今年可能有一些小朋友(出来),还有很多特点。那我们就通过人认识了这家公司,人往后走,这家公司也慢慢出来。实际上人是桥梁,我要通过这些人跟观众产生关系,也跟他们背后的公司产生关系。

三声:《偶像练习生》的时候,很明确平台要选什么样的人吗?

姜滨:相对比较具象,选人条件就是练习生,业务好、长得帅。那个时候不会有后来我们看见的梁森,即使当时有,也不会进入节目的考核。甚至包括林小宅,在初始标准之下不算合格,她在做很多跟这个行业没有关系的事情。

我们的心态也是一点点变化的。原来想复制这一套工业流程,从培训到运营,出道之后的成长方式是舞台,舞台依靠打歌。但当我们发现环境不一样的时候,成长方式的确是需要不一样的。

原来说偶像就应该舞台唱跳,不应该去做演戏这件事情,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应该?偶像要获得的是一个自己被别人看到的机会,或者说被更多人喜欢的机会,他输出的一方面是舞台能力,在舞台表演相对饱和的另外一方面,当有别的机会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浪费他们的青春。

三声: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起步阶段是想给娱乐市场注入标准化的偶像,只不过最后因为各方因素暂停了。

姜滨:为娱乐市场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吧。对于他们来说,节目有可能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通道,人才才会正向的循环。

当时觉得这就是平台该做的事情。还有一个是跟节目相关,做节目的手法不一样了。我们看原来的选秀节目,就是舞台接舞台,像晚会一样。但是在有真人秀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性格才会逐渐地被大家知晓,他的可爱度也会被大家接受。对于用户来说,在喜欢一个人的情况下去看舞台,他们就会带着某种关注去看。

三声:最开始的两季节目为什么都选择了男生?

姜滨:综艺的主力用户是女生。第一季做男生很成功,《青春有你1》也就继续顺着红利做了男生。这样做的一个好处,《青春有你2》开始之前,女生拥有了一个足够的成长期,我们发现有好的苗子出现,这才足以让训练生的多样化成为现实。当然,这也是伴随我们整个导演组在操作过程中的视野打开。

三声:视野打开具体是指什么?

姜滨:想明白我们本质是做选秀节目,不是复制流程或推出符合未来流行趋势的团。就是做一套好看的节目。

我们也是伴随“青你”成长的过程发现的。毫不避讳地说,最早的时候我还肩负起这个团是我选出来的责任,我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但专注地把节目这一件事情做好之后,我就慢慢地开始脱离对团的运营。我们现在请了很专业的团队,去对团的运营做专属工作。

实际上,有专属的经纪团队势必会做得更好,在市场的驱动力之下。比如说THE9就有专门的团队在做这件事情。

三声:《偶像练习生》爆红过后,到《青春有你》还做男生的时候你们内部会感觉到困难吗?或者一些失落和落差?

姜滨:当然是的,因为一年一年离得太近了。在还没怎么想好,也还没太做好“售后”的情况下,对节目的原创力也不够充足。以及两批男生之间,在消费者层面是有对冲性的,甚至也有一些对立性。在互联网制作内容,最明确的一点就是我要知道做的内容是给谁看的。

三声:节目到现在这个阶段,好像没有特点了,需要转变了,包括你们在和鱼子酱的合作中,怎么维持节目达到基准线之上?

姜滨:从执行的角度来说,保持对人的成长性的追求,同时尽量去创造新的东西。基本逻辑可以理解为,人在节目中越来越成熟,不管是心态成熟、专业成熟,还是面对镜头他的感觉有了变化。

这点我们确实非常坚决。不管是从进大厂的蔡徐坤,到后来的刘雨昕,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变化。只有这样的变化,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符合所有看这个节目的用户的目标趋势。

创新的地方体现在小的赛段和环节,也是为了让人“长出来”。今年最主要的变化是主题曲后置,位置测评前移。位置测评前移的作用是人物画像更为明确,训练生到底是擅长vocal、dance,还是rap,这就是帮一个人更快建立“标签”的过程。

这样做肯定会有不确定的“风险”。《青春有你2》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这个问题,主题曲前置带来的节目效果是大家根据主题曲猜测A班、C位,给节目上线建造势能,现在等于是把这个势能拿走了。

三声:我们在观察市面上所有的团体选秀节目时,会发现大家多少都在各个层面做出了改变,比如真人秀盖过舞台。对于“青你”来说,在这一季还会延续这样的趋势吗?

姜滨:舞台的比重会增多。舞台是为了让真人秀变得更有意义。

三声:从你们3年前做公告牌,到现在其他平台也在做打歌节目。但是中国偶像的后端运营还是影视为主,抛开之前所说的体系,你们还有哪些考虑?

姜滨:其实从经济角度来说,唯一让打歌这件事情持续下去的方式就是小成本。但无论制作、艺人,客观上都不支持。所以说打歌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不是一门正确的生意,或者说不是一个健康的产品。

另外一个经营方式是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做得特别好的。我前两天跟海外的一家上市公司沟通,发现一个特点是对方公司的收入规模建立在50%需要艺人参与+50%不需要艺人参与的形式上。

三声:另外50%走向消费端。

姜滨:衍生产品,甚至是垂直经营。

三声:比如做一个社区产品,类似于weverse。

姜滨:对,社区,我们所说官咖这种东西。现在国内的经纪公司,基本上所有业务都需要艺人出现,没有什么收益是来自于对艺人的运营本身。我当时特别感慨,这家上市公司只需要50%的艺人精力,另外50%是公司运营能挣到的钱,那这个厂牌对艺人来说就很重要。

三声:从平台来看,会觉得经纪公司越来越正向循环吗?他们更加注重练习生的培养,比如熊猫堂练习了450天才出道。

姜滨:这个行业还谈不到“上岸”,但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有的融资,有的快速进入市场,有的希望把节目作为上升通道,捧红了之后再去经营。但是在培养端大家是忽略的。

这最终又落回到成本问题上。Casting相对来说成本没有那么大,但是Training和Videos确实要花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财物力的投入。

三声:许多经纪公司都在打造自己的循环,只不过这个循环的力度目前还没有节目的赋能大。实际上这样的公司越多,整个市场是越健康的,他们送到平台的人也会越来越优质。

姜滨:我自己在理解上面也有一些矛盾的地方,因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封闭的培训成长是一个相对半社会的状态。送去节目、参加活动,或者还没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出道了,可能在变得更加社会化之后,他们本身的成长会受影响。

三声:会跟自己公司原本的培养计划有一些出入,这个也是他们要考虑的。

姜滨:对。我作为节目方,公司作为公司方,都会有各自的压力。比如公司在面临快速上升通道的时候,如果不选择(节目)那总会留有遗憾,但选择了也有选择的不足。我们更希望和经纪公司一起,把整个市场培育好。我们要继续做节目,经纪公司也要继续做运营,双方合力而为才最好的结果。

三声:从你自己或者说整个爱奇艺的团队来观察,经纪公司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偶像练习生》前后,市面上突然多了一大批经纪公司,有些现在也已经销声匿迹了。

姜滨:阶段应该还没有区分。有新入驻的公司,或者说有很多原来没有偶像业务的公司开辟了新的条线。偶像市场可以是公司经营的一个分支方向,尤其对人的选择或要求更高、更统一,所以就有了相对优质的储备。实际上从2018年之前一直到《偶像练习生》那个时候,就已经消耗了第一波沉淀。

三声:如果是以先接触人再接触公司的这个逻辑来说,团队相当于无差别对待市面上所有训练生,并不考虑“不良资产”可能发生的概率。

姜滨:不考虑。其实只关注人,他们的专业度、跟内容的匹配度,还有是不是认真地在做(成为偶像)这件事情。

三声:今年节目的VCR开头的思考是,团体选秀给产业带来了什么,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机会”。

姜滨:做这一系列节目已经第四年了,总是想能提炼出一些更加有序的或者正向循环的思路给大家要不然容易变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状况。我在这季节目包括PD的选择上想了蛮多,我们追求节目呈现的多样化和去工业化,但不追求综艺化。

三声:好像站得维度更高,但又保证了选秀的基本逻辑。从《青春有你2》结束之后,你们复盘都谈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在《青春有你3》把这一概念推出去?

姜滨:这是一直以来的思路,到制作节目完成最后的沉淀。每年开篇的VCR都要有一个让节目立住的定义,明确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尤其当我们在做男生选秀的时候,因为整个市场对男生的包容度是相对女生高的,当然要求也是更高的,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整体行业的格局上去做内容。

但同时又得有个人的个性色彩,所以还要用自己的路子,跟世界过招。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希望训练生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在这个行业里经历了这么多,又能够有更高的格局。

我们不认为单一的偶像或者只有业务好的人才能得到镜头,我们想给唱跳舞台更多的可能性,然后有更多的人来认同,做唱跳这件事情是很吸引眼球、很阳光也很健康的一件事情,而不能是说偶像就一定得是高高的、帅帅的,或者年轻的男孩子。

三声:我们自己有一个对行业的认知,认为中国偶像市场在还未完全成熟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分支,更多元的人群分走了一部分流量。同时他们在后端除过唱跳,也可以做影视、主播,都是挣钱的“门道”。对于一个关注节目制作本身的团队来说,怎么去平衡这一部分的内容?

姜滨:从节目制作本身来说,要做到尽量放大他们的特点,让参加节目的训练生出去之后都能产生价值。这个价值不仅是对他个人、对公司还是对平台,如果能产生多元的价值,说明这个节目有存在的意义。

虽然在传统偶像的画像中去产生价值是我们的“主阵地”,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有价值,这种价值是能被人看到的。熊猫堂、艾克里里都是这样的。我还特别想提到艾克里里。有些红人去参加选秀节目,其实是把他在做红人上的获利特性拿到节目当中去发挥,但艾克里里并不是,他更想去除之前的标签,想成为一个新的艾克里里的形象。

其实我们现在的选择范围没有非常扩大,因为中国的偶像产业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发达。或者经纪公司会卡训练生的训练时长,真正能够在唱跳领域内发光发彩的,是专门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正好适合登上舞台的那些人。

三声:公司在流量上要依靠平台,向平台倾斜。但是平台跟公司之间,又因为训练生的原始供给而向公司倾斜。二者共存的局面,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

姜滨:节目可能对产业有一些驱动作用,但是还没有完全定义产业未来走向的能力。它有可能是一个契机,比如当相当多的公司都能达到正循环的时候,整个市场就会变好一些。

0 评论: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