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到底是不是属于道的一种属性?

小音聊 2022-12-22 17:56:51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等,这不是说道的仁性吗?

天道本身是无情的,是没有人的好恶亲疏等情感选择的。仁、善等都是人赋予道的属性,也可以说大仁无仁,大善无善。

仁与不仁,都可以用来形容“道”、“天地”、“圣人”,只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仁与不仁总是相对的。

比如天地,“天地不仁”,对万物没有亲疏厚薄之分,生之杀之,可谓不仁;但又能生发养育万物,又可称为大仁。

中国对天地万物一直存在比附“道德”价值的传统,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实这些花木本身并没有这些伦理属性,由于这些花木具有人的某种优秀品格,所以为人称颂,而被赋予了人的某种特性。对于这些花木而言,只不过做最真正的自己,顺其自然天性而已。

天地不仁,其实是告诉我们,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天地并不偏爱于人,而是万物平等,因此,我们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

人,并不是万物之灵长,也不是上帝最爱的宠儿,抛弃我们自以为是的一切价值观念,让万物回归其自然本来的状态,一切自然自在。

天地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偏爱,得道的人也是一样也没有什么偏爱。人,只要有自我观念,就会存在偏爱好恶,对万物的贵贱取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站在人类的角度讲,苍蝇蚊子都是害虫,对人类有益的称为益虫,这是人化的世界,而不是自然的世界,也不是客观真实。

天地无心,万物自化。天地若有仁爱之心,必定有所作为,有所爱憎,对万物之真性必定有所伤害。

犹如人因爱鸟而把鸟关进笼子里,因爱鱼而把鱼放进缸里,那么鸟鱼的自然天性是不是受到了人的伤害呢?

爱之则害之,没有偏爱也许是一种更好的关爱与保护。大道不仁,天地不仁,圣人亦不仁,超越仁与不仁,超越偏爱与私欲。

老子告诫世人,少一点仁爱之心,多一些自然之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执政者亦当如此,无偏爱拣择,致虚守静,顺任自然,无为而治,方可达到不治而大治的“无不为”的最好效果。

因此,我们阅读老子,千万不要掉进他的概念“陷阱”,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存在对错的,只在于你的理解,也就是说你的理解是不是更全面,更接近老子的本意。

因此,对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我们都不能作出过于主观的片面的武断的解释。对所谓的理解,都要再反向理解一下,也许这样会更全面一些。

再进一步讲,老子的观点也只是一种视角,并不等于真理,其重要意义在于给予我们的智慧启示,跳出自我中心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禁锢,以道观世界,从一个更宏大宽广的视角俯视世间百态,获得究竟的解脱与自在。

0 评论: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