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周恩来总理的事业后继有人

李玉说数码 2019-06-19 11:20:01

蔡蕾

说到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中日两国民众都不知道有多少话要说。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干戈”。也就是说,在周恩来总理看来,中日两国有着2000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只是其中有50年战火纷飞的年代。显然,这应该是指近代史上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现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我们从事中日国际文化交流的人们,应该认真领会周恩来总理这种“大局观”。周恩来总理不因为中日两国交流的主流是“友好”的,就忘却那50年的“干戈”——日本的对华战争;同样,周恩来总理也不因为历史上那50年的“干戈”,就揪住历史负面的往事不放,而是着眼于主流,着眼于长远。

在中日关系交流史上,周恩来总理之所以能够有这样高瞻远瞩的“大局观”,笔者认为与100年前青年周恩来有过日本留学的经历是有关的。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具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整整100年前,风华正茂的周恩来伴随着五四运动时代潮流,为了探求真理到日本留学。这个期间,他在学业上屡次遭到挫折,但他追求真理的意愿与行动从未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提出“以民促官”,积极推进中日民间交流,为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和舆论的基础。常常有人这样讲,如果没有周恩来总理当年如此对中日关系的深耕细作,中日邦交正常化也许还要拖后许多年。

事实上,周恩来总理在对待中日关系方面,有两点启示着我们。第一点是要有“大局观”,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一时一事而影响对全局、对主线的判断。只有牢牢地把握全局和主线,才会正确把握方向和行程。第二点就是要脚踏实地。已故日中协会干事长白西绅一郎曾经回忆说,“当年,我们到北京访问的时候,周恩来总理经常是深夜在中南海接见我们。接见之前,周总理说,‘你们现在应该肚子已经饿了,先吃一个四喜丸子吧。’正是因为周恩来总理这样对待我们,我就把促进日中友好当作自己一生的职业来做。”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总理的心血没有白付。他的这种平易待人的精神更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不久前,我们日中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应京都市长的建议,在位于京都岚山的“周恩来诗碑”举行纪念活动,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日本大阪访问之际,在中国驻大阪总领事李天然的陪同下也特意前来京都瞻仰“周恩来诗碑”。这一切表明周恩来总理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切也激励着我们继续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0 评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