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后来过得如何?

寒山的远殆 2022-09-24 08:25:58

大寨精神是六十年代中国的一种标签,带有着深深的时代社会烙印。可能有很多的人认为大寨精神已经过时,然而在彼时的中国,艰苦奋斗就是中国最为需要的民族精神,是引领八亿农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食粮。

这就带来今天的问题,作为曾经的铁姑娘突击队的队长,作为两任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铁姑娘郭凤莲,后来怎么样了?大寨精神和全国农业的标兵,这面旗帜还该不该扬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大寨的往事今生。

学习大寨引领时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中国的基本盘,更是任何时候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即便是将来实现工业现代化,然而庄稼如何长起来,粮食如何实现增产,最终的还是要靠土地,这一点不管是社会如何变迁,都是改变不了的基本面。

也许有人会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将来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不一定单凭土地,这个认识大错特错。这是因为粮食的增产是建立在田地之上,即便是我们加大粮食的生产的科技含量,然而离开土地,则将一事无成。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其实不仅仅是农民,工人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光鲜人物,离开了粮食,可谓是啥也不是。尤其是在建国初期的六十年代,粮食的重要意义甚至大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毕竟人要吃饭,只有吃饱饭,才能考虑其他的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六十年代的广大的农村,需要有一种精神来鼓励农民,带起农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推动各行各业进一步发展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八亿人民有六亿农民,这个基本的国情也使得我们国家不能不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稳定,可以说大寨精神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是时代的要求。

说到大寨精神,就不能不提及这样两个人物。他们一个是陈永贵,再一个就是铁姑娘队的队长郭凤莲。搞笑的是,这两位的原籍其实都不在大寨,说起来有点外来户的节奏。陈永贵是昔阳县的石山村人,在他父亲那一辈,因为生活所迫,一家人辗转来到大寨,这一来就是几代人,也算是大寨的土著。

而郭凤莲也不是大寨人,这里仅仅是她的外婆家。在郭凤莲很小的时候,因为母亲病故,因此上外婆担心郭凤莲的父亲再续弦,这才叫郭凤莲来到自己的跟前悉心抚养。有谁会想到,十年之内,就是这两位在大寨实现乾坤大转移,居然惊动最高领导,从而竖起来全国农业学习的榜样,成为农业的一面旗帜。

大寨这面旗帜确实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陈永贵带领着大寨人拼出来的。这一年昔阳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寨的村子七成以上的房屋被冲毁,也就更别说在山沟子里面少得可怜的农田。

面对全村人居无定所,粮食减产甚至是绝收这样的困境,陈永贵硬生生把国家救援的物质给挡了回去,叫他们援助更需要的人们,这样的态度叫带队的县干部很是诧异。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大寨就是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村子。

当然,针对这一情况,陈永贵也并不是心血来潮拒绝国家的救援。因为这位憨厚的农民知道,指望国家救济是不能改变大寨的命运的,唯有的就是唤起大寨人生产自救的决心和信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寨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缩手无策。

有时候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这不仅是至理名言,更是陈永贵的座右铭。陈永贵先是把村里的老人儿童都集中起来,安置在大队部,起码叫这些人不能饿死冻死,然后把村里各家各户的粮食集中起来,按每个人最低口粮煮粥给大家吃。

与此同时,陈永贵带领男劳力开始修建各家各户的房屋,这样一来是给大家一个安身的住处,再一个就是迎接即将到来的冬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原先在幼儿园当老师的郭凤莲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缨,她坚定地说,生产自救可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我们女人也是能够独当一面。于是在陈永贵的赞许之下,郭凤莲组建了女子救护队,把村的孤光老人一一接到幼儿园,妥善安置他们的生活困难。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生产自救活动中,郭凤莲自发组建大寨女子突击队,这就是铁姑娘队的雏形,尽管此时这支队伍只有两个人,随着郭凤莲她们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大搜大妈和小姑娘自发地加入,最后形成有三十多人的铁姑娘突击队。

在陈永贵和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人在半年的时间里,修复房屋三百多间。修建梯田二百多亩,不仅当年叫农民住上新的房子,还在生产自救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大寨人不仅没有要国家的一钱一物的援助,年底还向国家上缴两千斤公粮。

卸掉包袱与时俱进

后来,陈永贵被上调,郭凤莲顺理成章接过来大寨党支部书记的重任。这位脚踏实地的铁姑娘带领着大寨人学习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把大寨又带上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凭借着自己手里最为原始的工具,开始修建具有大寨独特画境的梯田,向大地要田,极大地提高了大寨的粮食产量,创造了大寨粮食平均产量过千斤的神话。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跨越发展,人们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与温饱这个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之下,大寨这面全国农业的红旗已经黯淡出局,郭凤莲也在这样的形势下陷入深思。

后来郭凤莲奉调到另外的两家农业科研机构上班,尽管已经失意,然而郭凤莲还是能够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深得上级领导的赞誉。

七年后,郭凤莲又回到自己念念碎碎的大寨,第二次担任大寨党总支书记。经过生活的洗礼,此时的郭凤莲已经是半百之人,也许就是生活的磨难,此时的郭凤莲想的更多的就是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把大寨的明天做得更好。

面对新的形势,大寨人和郭凤莲并没有躺在历史的光环里沉沦,而是奋发图强,在经济建设中奋起直追。大寨人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开始兴办工厂,发展经济。短短时间里,大寨有了自己的水泥厂,衬衣厂,羊毛衫厂等一大批自主工业,成为昔阳县三产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

小结

今天我们回顾郭凤莲和大寨的新时期发展轨迹,其实也是在彰显一个道理。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竖起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引领我们这个社会,因为精神只要不跨,创造奇迹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评论: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