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算法时代,我们还需要制作人推荐吗?

音乐先声 2021-12-30 23:34:24

作者 | 朋朋        编辑 | 范志辉

年终岁末,各大音乐APP的年度听歌报告如期到来。其中,#网易云音乐2021年度听歌报告#更是刷屏并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同期,网易云音乐2021年度音乐奖也冲上热搜第六。整体来看,无论是专辑奖还是单曲奖,这份榜单中的获奖作品都属于行业认可的高水准制作,不仅有热度,更有金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网易云音乐的年度音乐奖还特别邀请8位业内资深制作人推荐他们心中的TOP10歌曲。那么,平台音乐奖为何要如此强调制作人推荐呢?

在算法时代,制作人推荐又有哪些价值呢?

一份品质导向的音乐榜单

在行业公信力衰微的当下,要做一份让大多数人认可的榜单并不容易。通观网易云音乐的2021年度音乐奖名单,还是能收获不少惊喜。

年度最热专辑部分,许嵩《呼吸之野》和Adele《30》都是歌迷翘首以盼许久的回归之作,这两张专辑的创作水准也呈现出十足的诚意;继《Lemon》连续两年蝉联日本公告牌年度排行榜冠军并创下记录以后,米津玄師的新作《Pale Blue》也备受歌迷追捧;《IU 5th Album ‘LILAC’》则是2021年韩国当红歌手IU李知恩的高水准力作,这四张专辑在今年同时收获了口碑与市场。

年度最佳的十首歌曲也都是品质之选,涵盖了流行、说唱、民谣、影视OST等多元领域。与此同时,网易云音乐还发起了#我的2021年度挚爱单曲#歌单征集活动,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年度歌曲或制作歌单投稿,增加了参与感。

在这个分众音乐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年度最佳,都值得尊重。

有意思的是,年度音乐奖H5的BGM《人间四季》是平台推出的年终企划单曲,也是一首网易云音乐和云村村民共创的歌曲。

这首单曲缘起于一句“海底看不见四季,但人间可以”的15.9w赞评论,歌词结合了云村用户过去12个月提到最多的评论词,制作中加入了云村用户的声音采样作为“彩蛋”,以此来记录过去的2021年。歌曲上线不到3天,评论量达10万+。

歌曲《人间四季》评论区

而在数据维度之外,这份榜单的另一大亮点便是邀请荒井十一、陈建骐、陈君豪、郑楠、彭飞、李聪、周品、寗子达等8位业内资深的制作人,评选推荐他们的年度十大最爱单曲。这8份特殊的年度歌单,也让这个榜单更具专业度和公信力。

当然,专业并不代表曲高和寡,许多热门金曲也获得了制作人的首肯。如今年全网走红的《放空》、莫文蔚的《这世界那么多人》、电影《李焕英》主题曲《萱草花》都在制作人的推荐之列。

更重要的是,在制作人的引领下我们看到许多榜单“遗珠”。

比如,徐佳莹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是个唱着苦情歌的“小女生”,但是她的新歌《以上皆非》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音乐风格颇具实验性,获得了多位制作人的推荐;许多小众的风格也经由制作人推荐给歌迷,例如郑楠推荐的《TERMS & CONDITIONS》就是一首颇具未来感的流行电子单曲。

一些名不经传的音乐人也赫然在列,让我们看到了华语乐坛的新鲜血液。

制作人推荐,有何不同?

自榜单诞生以来,就存在数据维度和专业维度的分野,二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很明显,相比于量化数据指标,网易云音乐设立的“制作人推荐”版块其实是一种主观取向。那么,在大数据似乎就可以轻松洞悉流行音乐风向的时代,为何还要强调制作人的推荐?

这要从制作人的职业特性谈起。

对于大众而言,制作人或许是音乐行业中最语焉不详的称谓之一。事实上,制作人的工作覆盖作曲、作词、编曲、录制、混音、母带、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复杂琐碎的工作。

可以说,一首歌在正式发行前的全过程都有制作人的参与,他们在音乐产业第一线,熟悉各个环节。

在第32届金曲奖上,陈珊妮曾动情地评价音乐制作人的工作,“在音乐和音响间,整合一切琐碎与创意,用另一种匠人精神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金曲制作人就是一个时代品质的代表。他们不仅要保证整个制作流程的效率,还要把控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工业水准。

而此次网易云音乐邀请的制作人,都是行业内的翘楚。在8位制作人中,多位参与制作过《中国好歌曲》、《歌手》等现象级综艺,也不乏在知名电影中担任配乐制作或音乐总监的专业人士;5位曾入围过金曲奖。如荒井十一两度获得最佳专辑制作人,陈建骐更是曾夺下第23届金曲奖最佳编曲人、第27届金曲奖最佳单曲制作人、第32届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三项大奖。

出于制作人的职业坚守,他们在评价音乐时必然有着更多的考量。

在歌曲热度之外,制作人会更多地兼顾到音乐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实验性、创新性等评标指标,制作音乐时的专业属性也会一以贯之到他们对于音乐的选择上。

这一次,网易云音乐设立制作人推荐版块,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制作人在大众听歌品质上的引领作用,让更多好音乐被用户听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于专业的尊重,利于构建鼓励高品质音乐创作的产业环境。

其实,网易云音乐历来都比较重视专业层面的意见。去年网易云音乐的年度音乐奖,官方就设置了乐评人推荐,邀请多位乐评人从音乐内容本身出发,推荐心中排名前三的年度歌曲,并为其撰写评语。比如,万能青年旅店专辑《冀西南林路行》中的歌曲获得了乐评人最多次数的推荐。

除此之外,网易云音乐一直长期投入对优秀音乐人的挖掘、扶持,帮助他们创作高品质的音乐,向更专业的音乐创作发展。

曾入围第31届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的裘德,就是从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走出来的唱作人。同时,网易云音乐也注重挖掘有思想、有态度的音乐人的创作潜力,多次举办线下星辰集词曲创作营,为音乐人带来与业内大咖交流的机会,并提供流量和现金奖励。

此次受邀的制作人之一陈建骐曾在采访中表述过自己的音乐追求:“我们对音乐是有热情的,所以如果我今天没有让我的声音追求给听众听到,那就违背了我为什么要做音乐的原则。”

不止于榜单中的“制作人推荐”版块,一直以来乐迷自发创建的“荒井十一”等制作人相关歌单,都是云村很受欢迎的歌单类型。这也为“陈建骐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听众在流行或市场之外,听见更多元的“声音追求”。

算法时代,制作人的价值更应该被看到

在算法时代,音乐的消费惯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唱片公司作为“把关人”的角色逐渐缺位,算法投放的逻辑成为音乐创作的驱动力,由此,同质化作品大量涌现,音乐的量产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同时,歌曲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哪怕是所谓的爆款歌曲,大多也只能火一个月甚至几周的时间,随后便销声匿迹。

事实上,音乐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不仅是线上平台的宣推和收听,还包括以音乐为基点,所衍生出的现场音乐、周边售卖、音乐IP打造等众多环节。而在现有的流量逻辑之下,水化的内容由于无法挖掘更多的衍生价值,注定是昙花一现。

所谓的“神曲”、“热歌”泛滥以后,往往会占据绝大多数的注意力,但短暂的刺激之后,反而会给听众一种“好歌难寻”的错觉。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这种粗放式的消耗并不是良性的,如果一味讨好算法,量产“神曲”、“副歌优先”的创作流程与模式将长期存续,限制音乐人进行自我表达,最终坐实听众的“错觉”。

而在神曲遍地的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数字音乐产业链不健全。

对比同样受到数字音乐冲击的欧美音乐市场,由于仍然保留着像Pitchfork、RollingStone、Billboard、Grammy这样的专业媒体和行业奖项,以及专业化的人才发掘和培养体系,才得以持续不断向市场输出着优质的音乐人和作品。而对于当下的中国市场而言,很明显做得还远远不够。

此外,以制作人、编曲、混音师、录音师为代表的幕后音乐人的处境也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他们与唱片公司属于雇佣关系,获得的是一次性的劳务报酬,并不能参与到版权收益分配中;另一方面,幕后音乐人的工作也得不到相应的肯定与认可,他们的名字常常在歌词页被忽略,甚至连归属于幕后力量的奖项在颁奖典礼的报道中也处于边缘地位。

毫无疑问,现实收益、行业认可都与自身付出不成正比的现状,不仅损耗了幕后音乐人的工作热情,也不利于音乐行业的整体发展。如果想要推动华语乐坛的进步和良性发展,则势必要回归音乐产业的内容逻辑,肯定行业内专业化的人才和分工,尊重和支持专业人士的成果。由此,才能在华语乐坛形成有迹可循的行业标准,并在行业标准的指导之下,形成相称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格局。

好在困境中往往蕴含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音乐行业陷入悲观和式微的舆论环境中,像网易云音乐这样的平台也在从自身优势出发,构建更加健康的创作环境。比如,近期,网易云音乐就先后推出了“云梯计划2022”、乐谱典藏馆、Beat交易专区等扶持计划和产品功能,进一步解决独立音乐人在曝光和收益困境的同时,也在行业基础设施层面发力,从认证、扶持等方面将幕后音乐人纳入平台音乐人体系,覆盖此前的“真空地带”。

作为连接受众与音乐人的枢纽,网易云音乐为代表的音乐平台正承担起自己的行业担当,从创作、传播、变现等各个环节入手,改善原创音乐的创作环境和生态,持续推动中国原创音乐的工业化。

在我们能预见的华语乐坛发展中,唯有突破热度与专业之间的壁垒,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保证好的内容继续汇入市场,促进音乐市场的长足发展。

排版 | 安林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0 评论: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