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金像之最,择叁

唐泪 2021-01-18 20:45:50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金像史上,有诸多“之最”。

本文挑选其中三个,略做剖析。

#

提名最多的电影,《无双》。

2019年第38届金像奖,《无双》提名多达17项,为影史之最。

只缺一个最佳新演员提名,就封顶满格。

究其原因,应该是片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新演员,不然必定提名。

这也变相引来港片演员断层的唏嘘。

在《无双》之前,香港警匪类型电影在内地的票房纪录为《寒战Ⅱ》的6.78亿,而在当年的内地影市有十部影片超过十亿票房。

但《无双》的意义并不在于港式警匪在内地的首次冲破十亿票房关口,更在于其编、导、演的优异质量,让人看到了香港电影的更多可能,也潜移默化地为真正优秀的港片培育了观影市场。

当然从金像给《无双》的奖项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最大限度地用奖项去褒奖这部出色的电影,但亦用分流演员奖项的方式予以平衡。

这种做法并非从这一届开始,从这个角度亦可看出香港电影的式微走向。

《无双》可以称作香港电影的一个标杆。

它很好地平衡了商业的好看属性,与影片本身的悬疑和艺术成分,这帮助它一路逆袭夺得同档冠军,在香港电影超过百年的影史中,必然有其一席之地。

拿奖最多的电影,《一代宗师》。

2014年第33届金像奖,《一代宗师》提名14项,拿了其中12个奖项。

仅漏掉了梁朝伟的男主和影片最佳视觉效果。

最佳视觉效果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奖。

这一年张家辉凭《激战》拿了影帝。

梁朝伟没拿的原因,一是突破性不强,其次他金像影帝五封的历史也决定了几乎不会再拿。

王家卫确实是一个高水准的电影人。

见过有人说,王家卫拿奖多只是因为他懂得颁奖礼规则,这个说法很偏颇。

电影是一种语言,其中藏着的是思想。

它远不止是讲好一个故事那么简单,就像演员在影片中的悲伤不止是悲伤一样,任何表现的背后都有其脉络,是另一种无声的语言,而观众的被打动,就源自此。

所以思想才是电影最核心的层面,而非技术手段与题材之类。

而有鉴于此,转型导演能够成功的演员,都绝不是凡品。

表演和导演,原本就不是一回事,两者对电影的理解,有着思想层次上的不同。

《一代宗师》确实值得12项大奖的褒奖,绝不欺场。

拿最多演员奖的电影,《踏血寻梅》。

2016年第35届金像奖,《踏血寻梅》囊括了所有的演员奖项,是金像奖史上唯一。

确实很难得。

这是郭富城在十年时间里的第五次提名,春夏和白只都是首次提名,只有金燕玲此前已经三度获得最佳女配奖,这部电影是导演翁子光的第二部长片,写好剧本后还经历被撤资的伤心事。

有些人总觉得演技评判是不公允的,他们所喜欢的演员为什么演技不被认可?

演技需要的是形神统一,而不是说你皱眉就是不开心,咧嘴就代表好心情。

就像如果一个演员只是被别人夸敬业、以及造型等细枝末节,那说明这个演员在演技表现上是薄弱的,没有与电影融为一体。换句话说,无法用自己的表演去推动电影走到更高的境地,这就是演员功力和能力上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那种真正的哀伤,你的哭泣就不会有意义。

好演技的例子很多,就像梁朝伟在《一代宗师》里的一扬眉,一撇唇,也就像他在《无间道》里的一个回眸,或者就是周冬雨在《少年的你》里面突然的红了眼眶。

也或者是《寒战》里梁家辉在廉政公署的那段上位者混合江湖气息的作派,又或者是郭富城在《无双》里的那段真实与虚假掺杂、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小人物变奏曲”。

再比如郭富城在《最爱》里一边嚼着糖块,一边笑容渐盛,在猝不及防之下的潸然泪下,那个瞬间就会狠狠击中观众的内心,这就是被称道和褒奖的演技能力。

也就如《踏血寻梅》里所有的演员表现,每个人都近乎无可指摘、不可挑剔。

金像之最当然还有很多。

诸如经常在电影里客串的许鞍华大导演,是拿金像最佳导演奖最多的导演,十三提六中。

所以某些人说的“许鞍华有什么号召力”之类的话确实是贻笑大方。

她拍商业片确实不行,比如1991年试水商业电影,找来刘德华、钟楚红拍摄《极道追踪》,就票房大败,然后就专心耕耘文艺片种。

而六次夺得金像最佳导演的结果,足证实力,票房于她而言,或连锦上添花都不算。

梁朝伟和张曼玉,是拿金像影帝、影后奖最多的男女演员,各五次。

2001年的《花样年华》,两人同时夺得影帝和影后奖项。

曾牵手共唱,也真正是在花样年华,不知道会勾起多少人的当年记忆。

谢霆锋则是唯一的金像大满贯演员,即最佳新演员、男配与男主角三奖全部拿到,且三提三中,拿奖率100%。

更值得一提的是周星驰在2002年第21届金像奖上,凭借《少林足球》提名最佳导演和影帝并两者皆收,史上仅此一例。

#

金像之最。择叁。仅作记录。

更多的故事。

留待以后。

2 评论: 0 阅读: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