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是最被低估的演技派,他曾直言自己这样的只能演男二男三

李洪伙 2021-03-24 11:21:34

最近,于和伟火了。

这是他步入演艺圈20年来第二次登上热搜。

上次出圈,是他与吴秀波、李晨共同出演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近年来最好的国产古装剧。

此后,于和伟正式被人们所熟知,逛超市会遇见围观者,走在街上会有人追上来要签名。

但这次的出圈不是因为演技。

《一出好戏》里,于和伟饰演的张总化身DJ男,头发一甩一甩,边摇头边抽雪茄,有网友把他先前演过的几个角色剪到一起,制造出了火爆全网的大型蹦迪现场。

他看了也不生气,只觉得好玩。

“好家伙,十几个版本都出来了,人为什么不憨一点呢?能让大家开心就行。

不过于和伟确实没想到,自己拍戏20年了,再一次火,是因为搞笑。

他觉得高兴:起码自己还有作品。

有人说,于和伟是这些年娱乐圈里最被低估的演技派。2017年,于和伟斩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从无名小演员到成为老戏骨的代表人物,这一仗他用了24年。

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家庭,他3岁时就跟着母亲,走街串巷的卖烤红薯,养家糊口。

卖红薯咧......母亲吆喝,小于和伟也跟着吆喝,但他更喜欢唱歌,遇见路人夸几句,他会唱的更起劲。

买红薯的人对他说:“你喜欢唱歌,可以报师范学校啊,以后当音乐老师。

听到这个消息,于和伟心动了,他考到包分配的师范学校,并在就读期间被抚顺话剧团选上,开始接触表演。

当时的于和伟,瘦瘦黑黑的,不太上相的大脸上总是露出憨厚的笑,一开口,是他极其流利的东北话。

他人生中第一次拍戏,就遭到了羞辱。

对方在饭桌上敲掉他想要夹菜的手,问:你是专业演员吗?你怎么能这种水平呢?你会说普通话吗?

这样的刺激,让于和伟明白,要先学好表演,才能对得起演员的称号。

当年有个话剧叫作《雷锋的足迹》,演了一百多场,于和伟拿个小板凳,天天坐在台下看,观察演员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心里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演个角色就好了。

自此,他也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无事时他喜欢坐在街边的石头上,观察来来往往的路人,猜测今天他们遇见了什么,是什么情绪...

来到话剧团两年,他跑龙套跑了两年,每天上班下班,平平淡淡,一眼就能看到未来。但在当地,这算是一个体面工作,身边也有不少人羡慕他,但他还是感觉迷茫。

直到有次演出,团里的老演员对他说:

“于和伟你形象很好,应该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不应该跑龙套的”。

“我真的可以站在舞台中央么?”

这句话给了于和伟莫大鼓励,也是他最初梦想的萌芽。

他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演好戏。

1992年,于和伟成功考取上海戏剧学院。和当年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为了梦想,他选择去大城市历练。

从辽宁到上海,一千七百多公里,需要坐30多个小时的慢车才能到达。于和伟坐在火车上,看着家人逐渐模糊的身影,这个有点爱面子的北方男孩选择戴上墨镜偷偷地哭….

可是没想到自己越哭越厉害。

坐在对面的男人看不下去了,递来一张纸巾:“没事,我也经历过。”

这样的难,才刚刚开始。

30多小时的慢车,于和伟没地方睡觉,只能趴到车座底下勉强蜷缩,没睡多久就被列车员的拖把怼醒,还没来得及发脾气,他就被对方的气势吓到了,不敢说话,只能迷迷糊糊的下车。

本以为来到大城市,机会会更多,但于和伟还是在跑龙套。

第一次演电影是在毕业前,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来上戏选演员。这时于和伟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在戏中拼命的表现、抢镜头...

但电影出来以后,他前前后后找了十多遍,连个自己的影子都没看到。

四年后,于和伟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本科班毕业,来到北京打拼。

他经历过一段在北影厂等组讯的时光。有时组讯来自朋友间的互相通知,但大多数时候,他需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跑到北影厂门口去看小黑板上贴出来的剧组招聘组讯。

即便,他从没被挑中过。他还是想过来看看,希望能得到些有用的信息,要不心里会慌。

没有组讯的时候,于和伟就跑到住处附近的网吧,翻出偶像陈道明的戏,一遍一遍的看。

“我怕我哪天不努力,就得回老家了。”

接到一次组讯,副导演找演员们挨个聊天,快到于和伟时,那位导演竟像没看到他一样直接略过,找下一位。

那天回家,于和伟一晚上抽了二十几根烟,他想不明白:自己努力了这么久,为什么还是不被认可。

隔了几天,朋友又来介绍组讯,他犹豫了几下,还是去了。

“不去是我的责任,我去了你不选我是你的责任,就非常阿Q精神,如果我不去的话,我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对不起自己,我来北京干嘛来了,不就是想寻找机会吗?”

2003年,机会来了,他被导演高希希看中,和张丰毅、李雪健一块演《历史的天空》,还成为了高希希的御用演员。

几年后,他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上线,曹操一角封“神”。

14岁的女儿看完后说:爸爸,你终于开始接近我的偶像了(于和伟女儿的偶像是圈里人气很高的小鲜肉)。

他跟女儿开玩笑:你知道吗?我付出了多少,才能追赶上你的偶像?

于和伟的外形并不出众,但幸运的是,他演的角色有好有坏,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演戏。从1999年到2000年,他出演了70多部戏剧,扮演了各种角色,从帝国将军到领导干部,从间谍战争到社会精英。

他喜欢思考,觉得角色之间是相通的,在演正面人物时,他会带上先前演过的反面人物的灵魂。

正派人物演的久了,于和伟会尝试些反派,他喜欢琢磨人的动机,这会在塑造角色时更立体。

他也会在拍戏现场加点即兴的东西,比如《巡回检察组》里有一个打斗场景,他演的队长冯森留着长发,但是头发是假的。拍戏前他跟对戏的演员说:戏里你扯我头发。

戏播出以后,观众看到这段笑的不行,弹幕评论都是:你可以打我,但不能扯我头发,也不能让我的头发乱七八糟。

于和伟喜欢看观众的评价,会思索:观众在这里为什么没笑... 这段演的情绪到位了么...

“我比别人慢,那就一直努力呗,总有开窍的时候。”

努力开窍的过程中,他失望过、迷茫过,也有一些瞬间,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然后重新出发。

拍摄《历史的天空》,同组演员李雪健刚刚做完鼻咽癌手术,在现场经常没有唾液,说不出台词时,就和助理招手,喝完水再坚持接着演。

李雪健告诉于和伟:我热爱的事情是可以救我命的。

这时于和伟发现:所谓天赋的东西,其实是有机缘巧合的,原来热爱也是一种天赋。

《一出好戏》里,于和伟饰演的张总化身DJ男,头发一甩一甩,边摇头边抽雪茄,有网友把他先前演过的几个角色剪到一起,制造出火爆全网的大型蹦迪现场。

蹦了好几个月,于和伟才看到视频。

这时已经出了十几个版本,他看了也不生气,只是觉得好玩。

“好家伙,十几个版本都出来了,人为什么不憨一点呢,能让大家开心就行。

不过他确实没想到,自己拍戏20年了,再一次火,是因为搞笑。

他觉得高兴:起码自己还有作品。

有很多报道说,他是行走的演技教科书,还有说他散发着中年鸦片魅力。

但他明白,现在观众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整个行业还是更喜欢年轻、有流量的、有颜值的演员。

有时自己在化妆时,他也会特意让化妆师化帅点,为了保持身材,吃饭时只敢吃一块红烧肉,于和伟下意识的想靠近颜值。

“长得帅、年轻,大家都喜欢,明显自己这一卦的,就是男二男三了。”

于和伟在电视剧领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但观众却很难记住他的名字。

有次去银行,碰到一个小女孩兴奋的向他招手,于和伟以为被粉丝认出来了,没想到女孩偷偷问他:网上跳舞的那个人是你么?

挺无奈,不过他也习惯了。

他的经纪人跟他说:你是个好演员,但你没有标签,只要把一类角色演的无可替代了,你就有标签了,自然也有流量了,这对你各方面宣传,包括商业价值都有好处。

于和伟不是没想过这件事,他犹豫过,矛盾过,想过遵循市场,但始终过不了自己的初心。

他还是想挑自己喜欢的角色,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角色,也要变着花样的演。

鲁豫在节目中曾问于和伟:如果让你做选择,一个是自己从未尝试过的角色,一个是自己绝对不会出错的角色,选哪个?

于和伟50岁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快要退休的年纪,但他还是想选前者。

他自信自己是个好演员,也始终自我提醒,要不断尝试新角色,努力摒弃自己的程式化,这是超越的标准。

一直到今天,于和伟都很自豪,认为自己可以作为演员,面对自己的初心。心中的理想火苗还没有熄灭。

“演员想做到单纯很难,在我心里面,我没有想到什么是瓶颈,忘掉人物,忘掉那个人物带给你的荣誉,忘掉习惯性表演,让自己回到生活,下一个人物,就是从零开始,这样很好。”

他也确实是个很有烟火气的演员。

也许是因为他从苦难中过来,每段故事在于和伟的口中回忆起来,都显得格外生动,在戏中见天地与众生,在烟火气里寻觅自我。

这,就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因为足够成熟,未来也会走得更踏实和稳健。

2 评论: 1 阅读:49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