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主观化的形象、模式化的情节和片面化的审美来构建女性形象

云娱 2022-07-22 17:15:15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电影艺术表达的重中之重,导演想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电影理念与价值观念,通过演员真实演绎剧本故事才能让电影活起来,千篇一律的人物形象必定会对电影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一、主观化的形象塑造

在校园电影中,演化出的人物形象大部分还是以女性为主,主观化地认为女性人物形象带有特殊的观赏性,在电影中越是美丽的女性形象越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关注。

以往封建守旧的传统中女性的命运很容易被男性的不同选择而被改变,甚至女性为了迎合男性就必须为了男性的个人喜好而去改变自身形象,即使新的形象并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这样的主观化意识就造成了“历史与社会的视点、叙述身份及位置的个人化表达而形成的叙事的边缘化或曰中心化。”

新世纪以来的校园电影中的女性,一改美丽却虚无的传统形象塑造,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电影需要呈现的女性人物的人生价值就有了多方面的需求,给电影导演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校园这一题材大热的同时,大量的校园电影开始同一时间上映。

在剧本故事上由于盲目地蹭“校园”这一热点,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剧本与女性人物形象上依靠导演主观的内容想象,给观影人的感觉就是在同一剧本故事框架下用不同的女性演员去演绎,自然而然导致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单薄,模式化的剧本与人物形象随之产生,对校园电影这题材只有负面的影响。

二、模式化的情节特征

“模式,指的是事物拥有一个标准的样式,人们可以效仿的形式,隐藏着一个抽象的图式;模式化指的就是典型样式被广泛效仿之后的形式。”

校园电影在长达十几年的剧情探索之中,并没有发展出专属于自身国情或者符合国人价值观的剧本多元化模式,而是单一的套用一些既往已经取得成功的影片情节套路,把模式化的剧本故事杂糅进所有的校园电影之中去。

多以早恋、出轨、误会、堕胎、叛逆等老生常谈的校园元素为主创作剧本故事,女性形象塑造多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这样一来女性人物形象塑造自然处于模式化的阶段,本该拥有多样性的女性人物形象缩略成了一个弱势的形象化特征。

女性是有着丰富情感体验的,但是近些年来的电影剧本却一直强调情感的冲突给女性形象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利用这一剧情冲突去吸引眼球博得观影人的注意,弱化了人物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丰富的情感成长过程。

从对异性的好感再到情感成熟后的释放,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塑造的过程,但大部分校园电影导演一味强调人物情节的模式化,强调情感对女性身心的伤害,弱化人物情感的交代,没有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让观众感觉女性人物形象的乏味。

校园电影往往将女性形象遭遇的肉体上的伤害与剧本上设置的情节结合,这是导演对于校园女性形象最浅显的理解。

因为校园电影的观影受众多以年轻情侣为主,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用这种最直观的剧情设置去引发观影人的同情心与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模式化的女性形象塑造就显得片面,形象上是有缺陷的,导演在把握人物情感交往的精髓上存在错误的理解,导演用在爱情中女性形象的身心伤害去表达校园电影中女性人物形象对于爱情的理解。

剧本多用堕胎这个情节把女性爱情与挫折联系在一起,塑造起在爱情中处于弱势状态的女性形象,在回忆这一校园历程的方式上,多采用时光回溯的方式,先描写主人公结束校园学习生涯进入社会之后的场景,主人公在社会中遭遇到挫折之后再回想起自己的校园青春故事。

在《同桌的你》中,林一在美国工作时收到了周小栀寄来的结婚请 帖,赶回国参加周小栀的婚礼,在回国飞机上回忆起两个人的校园青春时光,从初中到高中两个人就有了感情,一起升入大学后周小栀与林一的感情迅速升温,导致周小梔意外怀孕;

在周小栀堕胎大出血送完医院后,林一被周小梔的父亲赶走,周小栀直到康复出院林一都没能来看望她,周小栀感觉到了非常失望最终提出分手,最终由于林一与周小栀约定一起去美国,但最终周小栀的签证一直无法通过,周小栀表示自己不想去美国了,就此相隔两地结束了多年的感情;

在之后周小栀的婚礼上两个人只能抱着以往美好的回忆遗憾地走完人生剩下的路程。

这种简单的剧本情节设置不止一次被运用在塑造女性形象之中,《匆匆那年》中,也是通过陈寻在酒局过后的记忆回溯,回想起以往的校园时光,陈寻方茴在高中就己经开始早恋,陈寻为了能和方茴上同一所大学放弃了高考中的一道大题,在上了同一所大学之后;

两个人因为误会产生隔阂,一气之下方茴与别人发生一夜情去报复陈寻,最终方茴意外怀孕,知道自己与陈寻无法再继续,也没办法面对学校中的风言风语,只好远走澳大利亚,在多年之后通过方茴的表妹,再次把两个人串联在一起,留下了开放性结局供观众遐想,这也是校园电影结局的传统套路。

《致青春》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借助“堕胎”这一模式化关键词来表现女性在感情中的弱势地位。

电影《致青春》中阮莞的男友赵世永使另一女生怀孕,但阮莞不仅原谅了男友赵世永,还陪同这一女生去做了人流手术,阮莞骨子里的坚贞和坚持并没能换来男友为她转变,但是阮莞从始至终爱着男友赵世永;

面对他的错误与懦弱,阮莞一次次选择原谅,到最后在赴赵世永之约途中被卡车撞死,这样一个身体与心灵的重伤成为女性形象感情输出的一个重要方式,“喜剧开头”到“堕胎”再到“悲剧结局”三种模式化剧本情节设置己经成为导演表达女性对于爱情理解的固定模式;

这样的模式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当然没有属于人物的灵动性,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模一样的产品。当代电影中女性的性格;行为的雷同性造成观影人审美疲劳,让观影人对于女性形象形成一种刻板的印象,情感认同困境也就由此产生了。

三、片面化的审美描写

校园电影在剧本情节设置上已经走入了一个怪圈,高度相似的女性青年群体形象以“性描写”作为校园电影情感的释放方式,太过注重“性描写”本身的塑造方式是片面的,身心上的疼痛更应该服务人物心灵的塑造。

给女性人物形象注入真正的感情灵魂,让她去贴近真实的正常人,而不是一种流水线加工出的人物形象,更不应该片面化的去进行女性审美描写。

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八零后的价值观有所改变,敢于打破传统道德观的束缚,但对于新世纪的爱情又有着迷茫的理解,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大胆追求爱情,针对“性”的探索却不知所措,应该是坚持传统还是肆意解放;

在两难的选择中忽略了事后最重要的责任担当,导演塑造女性人物的同时,完全忽略了电影中塑造出的人物该有的成熟与理性,只借用在“性”中女性天然的弱势去刻画人物在感情中的选择与对当时开放的价值观的附和,忽略了女性人物应该承担的责任。

女性的人生价值并不完全都在爱情之中,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应该在不断努力中得到,但校园电影的导演把女性形象的塑造架上了一个模式化的枷锁,赋予了女性形象一个既不真实也不自然的成长契机,仿佛一到某个年龄段,一些电影情节就一定会发生;

人物形象没有随着剧情的深入或者是因为价值观的改变而成熟,在爱情中的敢爱敢恨只通过浅显的“性描写”去夸张扩大女性在感情中的地位和理解,女性形象的片面化最终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要改变这一困境,还需导演从剧情设置这一根本入手,打破困局。

0 评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