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富有动感的旋律与个性化的编曲方式

邓清淑说娱乐 2020-03-27 14:29:00

崔健的不少著名旋律都有同音反复的特征。以《一无所有》和《一块红布》为例(分别见下页谱例1、谱例2)。此外,如《这儿的空间》、《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像一把刀子》、《飞了》、《红旗下的蛋》等,该特征也相当明显。同音反复给人较强的节奏感,让人更加关注节奏,从而使人很容易投入其中。除此之外,崔健还有很多歌曲都加入了说唱,使节奏更为突出。如《不是我不明白》和《盒子》(分别见下页谱例3、谱例4)。

类似的例子还有《缓冲》、《时代的晚上》、《九十年代》、《另一空间》、《混子》等。当时,以邓丽君和香港地区影视音乐为代表的Pop流行音乐,皆是旋律性较强的,而崔健则在他的音乐中,特别是他的第三张专辑《红旗下的蛋》和第四张专辑《无能的力量》中,使用了当时不很多见的说唱元素,以强化节奏的力量。崔健在接受周国平的采访时说,他非常喜欢节奏,他在唱《不是我不明白》时,比唱《一无所有》时要更投入。

因此,他从《红旗下的蛋》开始,进入说唱的风格,这恰恰是他喜欢的,尽管很多喜欢他的音乐的听众似乎更喜欢听他前两张专辑。崔健对此解释说:“旋律上的东西多一点,就让人感觉到伤感、浪漫,大部分都这样……所以我不愿用旋律的语言,因为我不愿意表现一种伤感的浪漫,我也没有这种伤感的浪漫,要说就说透了,所以我的旋律少了。”②崔健音乐中还有一个体现其旋律之动感的特点,那就是他喜欢在歌词中加入衬词。《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假行僧》、《从头再来》、《出走》、《一无所有》、《不是我不明白》、《投机分子》、《宽容》、《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儿野》等曲目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崔健几乎每次都用不同的衬词,如“啦”、“噢”、“咧”、“哎呀”、“咿嘢”等。衬词此前比较常出现在民歌中,流行音乐中相对很少,崔健大量在流行音乐中使用衬词的做法,中西结合,别有韵味。崔健音乐的绝大部分是他独自编曲的,因此他的编配中融入了很多他个人的想法。从编曲来看,其音乐的“原创性”大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民族元素的使用《一无所有》带有“西北风”味道已是无须多言,当然这仅是从编曲角度看。

然而,此歌写于1986年底,而“西北风”盛行于1988年,或许可以说,“西北风”的流行在某个角度上看是由崔健带起的。这首歌的音乐中使用了笛子、唢呐两种民族乐器,特别是唢呐的使用,与崔健嘶哑的声音和起伏很大的旋律一起,将歌词中的苍凉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因心中苦闷而发出的无奈嘶吼。

崔健的很多歌曲都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这些元素出现在电吉他、架子鼓中,没有“不适应”,反而恰到好处,仿佛将后者的精神气质都变得更摇滚化了。这是崔健“原创性”的一大体现,他应该也是率先将民族乐器大量用进流行音乐的中国作曲家之一。主题音调的使用主题音调在崔健歌曲中的使用十分常见,而且他经常使用听众耳熟能详的主题。如《九十年代》中使用编钟演奏的外国曲调《钟》,在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里经常被用作上下课铃声。

这种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展现时代特征的手法,呼应了歌曲的主题。又如《春节》中出现京剧唱段,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红旗下的蛋》不仅使用了前述《钟》的曲调,还使用了变形之后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导动机以及《国际歌》的动机,营造了一种错杂的新鲜感。此外,《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中使用了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三首《小城故事》中使用了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城市船夫》中用了船工号子,《不是我不明白》中用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些主题音调的使用都出于崔健艺术创意的需要,协助他表现了歌曲的内涵。

环境声音的使用《春节》是崔健使用环境声音的一个代表。该曲的音乐开头先出现了一段类似新闻播报的念白,表明春节是“中国人永远摆脱不了的传统节日”,接着是伴着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出现的一段京剧曲调,而尾声部分一段营造春节“莺歌燕舞”感觉的音乐之后,出现了鞭炮、烟火的声音,这一系列音响都是春节期间最常出现的。这样用于塑造环境,或是有特别艺术意蕴的音响。

在崔健的音乐中还有很多,比如:《不是我不明白》开始时用了“天气预报”的播报声,歌曲中间还使用了一些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北京故事》中使用了人声、汽车声、喇叭声、脚步声等来塑造北京的街道景象;《彼岸》中以街头采访形式出现了人声录音;《城市船夫》用喘气声、电机发动声、水声、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等表现了船夫的劳作,还出现了代表城市中街道景象的鸣笛声、喇叭声、人声等;《小城故事》中有夜晚虫子的叫声,还有用乐器模仿出来的建筑工地上搬运钢铁的声音;《网络处男》中有键盘声、拨电话的声音以及用乐器模仿的苍蝇的声音;《舞过38线》中有风声,还有小学生朗诵课文的声音等。这些音响在音乐中被采用用,也充分体现了崔健音乐的“原创性”。

1 评论: 2 阅读:28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