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发明者姓麻?入选非遗的麻婆豆腐,要做好需要注意这些

非说不凡 2021-07-05 15:02:42

麻婆豆腐也算是四川名菜,据说这道名菜还是一道草根菜,关于麻婆豆腐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麻婆豆腐的由来

麻婆豆腐与四川的陈麻婆豆腐店是有关系的。传说在1824年的时候,那时候这家店就开始在一个叫做万福桥的集市上开业了。这个集市,每天早上来来往往的客人非常多,每天都有很多经商的客人在这家饭店吃饭,这家名不经传的小店,一开始也不怎么出名,好在饭菜实惠光顾的人也较多。这家店的店主是一个叫做陈盛德的人,也有人说是叫做陈兴盛,不管如何这个店主姓陈。但是这家掌勺的是老板娘,她姓刘,不过刘氏脸上有星星点点的麻子,所以大家都叫她陈麻婆。

有一次,一位卖油的脚夫来到店里吃饭,那时候叫卖油的脚夫叫做“油脚子”。这位“油脚子”自己带来了一块豆腐和一点牛肉,然后从自己的油篓子里舀了一勺油,将这几样交给陈麻婆,请陈麻婆代为加工。陈麻婆接过东西就开始做起来,没想到做完后香气四溢,颜色诱人。当这碗豆腐端上饭桌时,其他在店里吃饭的“油脚子”也都纷纷想要尝尝,也都出门买了豆腐和牛肉和舀了一勺油,请陈麻婆代为加工,由于给的油多,陈麻婆做豆腐时火又开得旺,炒出来的豆腐十分漂亮,雪白软绵,块块完整不破,而牛肉也是鲜嫩美味,就这样陈麻婆的豆腐远近驰名,很多有钱人都慕名而来。其他店看到麻婆豆腐如此受欢迎,也都纷纷上了自家的菜单,这道麻婆豆腐就成为了一道名菜。但是很多吃过的人都说,其他店的麻婆豆腐做起来还是没有陈麻婆的好吃。

这便是麻婆豆腐的由来。

二、麻婆豆腐怎么做才好吃呢

那其他店或者我们自己在家做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陈麻婆做的好吃呢?麻婆豆腐作为一道四川名菜研究它的人还是很多的。看似一道普通的豆腐,但是想要真正做的好吃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还专门为此进行了研究。比如黄永莲的《也谈麻婆豆腐的制作关键》从豆腐的嫩化处理、勾芡、牛肉末的放入时间、蒜的放入时间、麻婆豆腐的配料等等都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而且十分可喜的是在2010年这道国际名菜被入选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豆腐的嫩化处理

制作麻婆豆腐的第一步重要的点就在于豆腐的嫩化处理。麻婆豆腐制作时为了使其看起来均匀,一般将豆腐切成1.5-2cm的正方形,切时要保证豆腐的完整性,均匀大小。为了使豆腐嫩一点,要将豆腐放入沸水中煮一会,煮时加入一些盐,盐不仅可以让豆腐软化变嫩,也可以除去石膏豆腐中的石膏味道,同时还可以在制作过程中保证豆腐不会轻易破损。

(二)控制好炒辣椒的油温

麻婆豆腐看起来好看的一个原因是它是红色的。郫县豆瓣酱和辣椒面,红色是辣椒中的色素溶解在油中导致。炒辣椒的油温控制是关键,一般采用低油温,大概控制在100-130摄氏度左右。温度太高很容易炒糊辣椒,辣椒就变黑,辣椒色素边无法溶解在油中,麻婆豆腐的色泽就会受影响,口感也不好。所以必须要在合适的温度下,炒合适的时间才可以保证麻婆豆腐的色泽,时间太短的话会有生味。

(三)勾芡是关键

麻婆豆腐中勾芡也是关键,在中国的食材十分丰富,单单淀粉就有很多种,比如玉米淀粉、土豆淀粉、木薯淀粉等等,并非随意选择一种淀粉就可以作为麻婆豆腐的勾芡淀粉。麻婆豆腐很多时候选择的是水豆腐进行制作,含水量比较高,很容易在勾芡过程中由于淀粉粘在豆腐表面,使得外面的力比较大,挤出里面的水,形成豆腐吐水的现象,这样就会让麻婆豆腐的又出现汁水。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选择保水性比较好的淀粉,比如我们可以选择豌豆淀粉它勾芡形成的汁凝聚力比较好,如果家里没有豌豆淀粉,我们也要根据剧情情况进行多次勾芡,第一次勾芡出现水后要进行第二次勾芡,甚至是第三次勾芡。

麻婆豆腐调制水淀粉的时候也要注意淀粉和水之间的比例,我们一般选择淀粉与清水比在1:1.2,不能太稀也不能太浓,太稀的话粘性不足,太浓分部不均匀很容易糊化。豆腐和鲜汤比例也要合适,一般是在10:3比例,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在收芡的时候要采用旺火收。

(四)调味料的搭配

麻婆豆腐在制作的过程中,油的用量也要合适,虽说制作麻婆豆腐需要较多的油,因为油太少无法炒出豆瓣酱和辣椒面的香味,但是油也不是越多越好,油过多就会出现油腻感。牛肉末先炒好,炒好后的牛肉末放入要注意分两次分入,一半是先放入和豆腐一起炒,剩下的一般是在起锅前加入就可以保证牛肉的嫩度。蒜和酱油在第一次勾芡后再放入锅中,这样才能保证蒜苗的绿色。

参考文献:

[1]彭忠富.麻婆豆腐[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23):60.

[2]张冬逸,侯玲,唐天易,刘纪庭,孙誉方.浅析麻婆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04):241-242.

[3]罗林安.浅谈麻婆豆腐勾芡之要诀[J].四川烹饪,1996(04):18-19.

[4]黄永莲.也谈麻婆豆腐制作的关键[J].四川烹饪,1991年第4期30-31,共2页.

0 评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