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那个逼父母在北京买房的著名神童,如今宣布“摆烂”

大叔观闻 2023-09-24 21:44:51

大家还记得神童张炘炀吗?

当年,他10岁就考上了大学,成为全国最小的大学生。13岁又考上了硕士,还是全国年龄最小的。16岁,他又成了全国最小的博士生。他曾被众多媒体追捧,全国闻名。而这两天,又有媒体采访到了他。视频震惊了很多人。28岁的他,仿佛已经选择躺平、摆烂。

他的话也让人意外:

“从科研上看,我是完全失败的。”

“理想这玩意好吃吗,多少钱一斤?”

“我一辈子不工作都可以,就靠父母,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

听起来非常没道理。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过去,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有迹可循。01

李月亮☽

1995年,张炘炀(xīn  yáng)出生辽宁盘锦,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他从小就显出了神童的天分。三岁多时,已经能流利地读报纸。爸爸看着儿子如此出类拔萃,非常开心。其实张爸自己也是学霸,但是没能上一个好大学,心里很是遗憾。他决心要好好培养儿子。2000年,五岁的张炘炀,还不到入学年龄。张爸就托人将他送进了小学。上小学后,张炘炀更“神”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一年的知识学会了。

爸爸决定让他跳级。一年级上了一个月,张炘炀就上了二年级。又过一个月,他跳级上了三年级……最后,张炘炀像开了挂一样,只用2年,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张爸特别骄傲,更加决心要把这个“神童儿子”培养好。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张爸从来不让别人到家里做客。觉得那样耽误孩子学习。7岁那年,张炘炀升入初中。他和父母的矛盾也开始初现。一方面,父母迫切地希望他专心学习,用出类拔萃的成绩,证明自己的优秀。而另一方面,张炘炀还只是一个7岁的顽童,十分贪玩。又因为前两年高强度的填鸭式教育,他开始反感学习。初一、初二时,张炘炀的成绩都一般,有时还是倒数。到了初三,张爸感觉不行,出了个狠招——干脆让张炘炀休学半年,在家自学。然后父子俩的生活重心,基本就只剩下“学习”。张爸除了工作,每天就是一件事:辅导儿子学习。而张炘炀的生活,更是全部围绕学习。任何和学习无关的事,父母都不让他做。有时吃饭都是父母喂到嘴边。张炘炀爱读《西游记》,爸爸怕影响学习,就把书偷偷藏了起来。而这样高强度的学习,让张炘炀又凸显了“神童”天分。半年后,他不光把初三内容学完了,还自学了高中三年的课程。张爸随后安排儿子参加了高三的模拟考。没想到,成绩非常不错。就这样,张炘炀直接跳级读了高三。2005年,不满10岁的张炘炀,走进了高考考场,成了“中国高考史上年龄最小的考生”。一时轰动全国。

其他考生父母看到这个10岁小孩进考场,都特别惊讶。很多报社、电视台的记者也围着他,争相报道。

闪光灯下的张炘炀,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万众瞩目”。父亲更是高高地将他举起,脸上写满了骄傲。02

李月亮☽

父子俩当时都想考上一所985大学。不过张炘炀的高考成绩,并没有预想的好。505分。虽然上了本科线,但离985还挺远。当时,有校长担心张炘炀成为“伤仲永”。劝他继续读高中,等心理成熟一点再去读大学。但张爸却一心想要“抢跑”,坚持让10岁的儿子直接去上大学。他的设想是,张炘炀可以先读普通大学,再到名校读硕士。然后争取22岁拿到博士学位。这样,以后就算当不了科学家,前途也不会差。最终,10岁的张炘炀,考入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现在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这个决定,现在看来并不明智。因为以张炘炀的智商,再好好读一年高中,985肯定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张炘炀因为一直在学习,顾不上别的。所以生活能力和心智发展,都比同龄人要差一些。晚一年上大学,更加合适。但是他的父母,不想“浪费”儿子的时间。坚持把10岁的张炘炀,送进了大学校园。一时间,他们全家被媒体疯狂追捧,每天都有媒体采访。而学校也格外重视。不但给张炘炀专门安排了三位导师,还给他了专门的宿舍,同意父母陪读。上大学之初,张炘炀的成绩是很好的。英语、数学测试,都经常是班里的第一名。——这说明他的智商应该确实很高。但学习之外,张炘炀其实很不适应大学生活。毕竟只是个10岁的孩子,别人才上小学三四年级,而他已经读起了大学。而且身边全是比他大太多的同学,根本玩不到一起。所以他的生活,非常依赖父母。吃喝拉撒方方面面,全部由父母帮他安排妥当。从那时起,他父母的生活,基本就完全以他为中心了。夫妻俩为此也会吵架。张炘炀妈妈觉得这样不好,失去自我了。但是张爸觉得值得如此,并且乐在其中。

张爸其实是陷入了一种错位的理想主义。他自己想出人头地,但是没能达成,非常遗憾。本来以为人生只能如此了。没想到儿子表现出了天赋异禀,让他忽然又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于是开始激情满怀地栽培儿子,为此不惜放弃自己“平庸”的人生。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他其实不懂教育。他以为成绩好就能成为人中龙凤,就能谱写一世辉煌。但人其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情商、三观、生活能力……都非常重要。而这些,张爸全部都忽略了。更可怕的是。他又偏偏坚信自己是对的,一意孤行地掌控着张炘炀的人生。于是事情就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悲剧。

03

李月亮☽

张炘炀读到大三,张爸想让他提前毕业去读研。学校劝张爸再等一年。因为教授已经帮张炘炀联系了德国的高校,那边对“天才学生”的培养更好。但德国规定14岁才能独自留学。而张炘炀只有13岁,需要再等一年。张爸等不及。他执意让儿子大三后直接读研。于是2008年,张炘炀顶着“全国最小硕士生”的光环,进入北京工业大学读硕士。学校特意给这个大名鼎鼎的新生,安排了两人间的宿舍。方便父母继续照顾他。但这一年,张炘炀步入了青春期,越来越叛逆。对,张炘炀到了研究生阶段,青春期才刚刚开始。因为那时他也才13岁而已。他开始不想继续被父母管束,拒绝爸爸继续陪读。13岁的孩子可能已经意识到,爸爸在身边陪读,会让他一直长不大,也和同学们格格不入。激烈的争吵后,张爸最终妥协,搬出了张炘炀的宿舍。可是。缺乏父母管束的张炘炀,开始放飞自我,沉迷游戏。经常是玩起来饭都懒得吃。有次张爸去看他,父子俩为了玩游戏的事吵了起来。

愤怒的张爸,拿起一壶开水,对着电脑浇了下去。

电脑瞬间短路,张炘炀的手臂也被烫伤。

还有一次,父子俩激烈争吵后。

张爸气得硬是从北京工业大学,步行50公里走回了廊坊的家。

大冬天的,连一瓶水都没有,从深夜一直走到第二天早晨。

他可能怎么都想不通,明明他设计了那么好的一条光明大道,为啥儿子偏偏就不走。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这个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人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你设置好了程序,他就能一直在那学啊学啊学。人是极其复杂的生物,是有多种需求的。是要全面发展,才能健康成长的。而张炘炀,就在“唯成绩论”的单一教育下,方方面面都出现了大问题。生活能力方面,他几乎是完全依赖父母。没有父母,“有时饭都吃不到嘴里”。自我认知方面,他盲目自大。他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甚至直接在班级里发问:“我是不是天底下最牛的人?”三观方面,他也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引。他认为人就是要做王者,要过最好的生活。他觉得成功的标准就是有北京的房子和户口。他不尊重普通劳动者,认为“没钱的人一定没素质”、“北京的乱象完全是外地人造成的”……这些言论都曾引发巨大争议,让他招了很多骂。甚至在他最强的成绩方面,他也出现了很大问题。张炘炀从小多次跳级,文化课基础并不牢固。

再加上沉迷游戏,他读硕士时开始挂科,甚至无法完成毕业论文。

那段时间,他非常痛苦。

学习的困境,加上父母的责骂,让他一度想要自杀。

后来还是在导师和父母的劝说下,他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

嘴里起满了泡,体重也急剧下降。

最后总算是如期完成了毕业论文。

而在毕业答辩之前,他又突然提出,让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

不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

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现在看来,张炘炀提出这个要求,既合理,也无理。合理的是——张爸一手操控了他的人生。坚持让他跳级,坚持让他留在北京。那张炘炀自然就会觉得,“既然都是你的理想,那你也应该为此而努力”。而不合理的部分是——北京的房价当时已经很高。张家就算买得起,也是极其吃力的。而16岁的张炘炀,像孩子撒娇要玩具一样,逼着父母给自己买一套北京的房子。这显然有点巨婴倾向了。(有网友说当时张炘炀通过计算,预知北京房价到了最低点,所以逼着父母买房。我找了很久,实在没找到这个资料。张炘炀之前倒是说过,他当时抱怨北京房价高,同学就让他“滚回老家去”,他很受刺激。而且说实话,房价这东西跟政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真不是可以通过数学算出来的。所以这个说法不能采信。)而张爸在教育方面的不足,这时表露得更加明显。按说16岁的孩子,逼着父母在北京买房。父母就应该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教育出了问题,导致孩子该懂的道理都不懂,接下来必须好好给他讲讲做人的道理了。但是张爸没有。他的做法是,继续哄劝儿子:“只要你愿意考博士,要我们干什么都行。”然后夫妻俩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骗张炘炀说是买的。而张炘炀也兑现诺言,考上了博士。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录取,成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04

李月亮☽

读博后,张炘炀遇到了更大的困境。他想谈恋爱。但身边的女同学都比他大十多岁,把他当小孩。他好不容易认识了一个只比他大一岁的女孩,人家又在读高中。而他已经是个博士,实在是聊不到一块去。不只女朋友,就是普通朋友,他也很难交到。因为他总把“我想要成为王者,要不就没有地位可言”挂在嘴边。这在他的博士同学眼里,显得幼稚可笑。而这种傲气和偏颇的三观,也让他很难获得身边人的认同。

更麻烦的是,读到博士的张炘炀,“神童”的光环也很淡了。他的导师曾公开说:“北航的每一位博士生都非常优秀。张炘炀与其他博士生相比,优势仅仅在于年龄上,其他方面并无优势可言。”事实上,对于读博士来说,年龄太小,真不一定算是优势。因为做很深的学问,第一需要沉得住气,第二要对世界有基本的认知。这两点,16岁的张炘炀都做不到。他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下来研究学术。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无奈之下,导师只好让他换研究方向。但是连续换了几个方向,张炘炀还是没有任何研究成果。最后张炘炀读了8年,才勉强博士毕业。这时,他已经24岁了。之前遥遥领先的年龄优势,已经所剩不多。之前的神童光环,也消失殆尽。作为一个差点不能毕业的博士,人们已经对他的学术前景没有太高期望。他很少再出现在媒体的报道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05

李月亮☽

直到前几天,九派新闻又采访到了这位久未露面的昔日“神童”。他说,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去宁夏师范学院当了外聘教师。但两年后辞职了。从那以后,就没再正儿八经找工作。靠接项目赚点钱。他的经济有点窘迫,“卡上只有几千块钱”。而父母依然在做着他的全能管家。每两三个月,就主动给他打一万块钱。他看好哪个小区,妈妈就会联系那边的中介,帮他租好房子。然后帮他把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收拾一遍。张炘炀如果需要什么,给爸爸打个电话就可以。生活之外,张炘炀和父母在人生选择上,依然分歧巨大。他自己说:“整个2022年,我都在跟他们激烈冲突。"“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最后这句话,应该是说到了根本。他的父母对教育一知半解,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全然不懂。却又急功近利、一意孤行。强行给孩子的人生摁下快进键,又不能掌控正确的方向。以至张炘炀在长大的过程中,看似风光,实则充满了漏洞、错位、矛盾和拧巴。这一路欠下的债,张炘炀可能要用一生来还。而他应该不会还得那么心甘情愿。他会用各种方式来发泄对父母的不满,让他们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未来,张炘炀和父母的激烈冲突应该还会延续。直到父母彻底认识到,当年的选择,确实是太急功近利了。所以啊,我们所有父母真的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三个字:不要急。我们这一代家长,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教育焦虑。总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想让孩子快人一步。认字、算数、弹琴、围棋……什么都想提前学。但其实,孩子的成长,无法抢跑。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质和任务。该玩的年纪,你非让他学认字。他可能是认了很多字,但那些需要在玩的过程才能掌握的能力,他就不行。或者,该和同龄小伙伴打打闹闹的时候,你非让他坐家里学习。他可能是学了些知识,但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他对人性的认知,就没得到训练。而这些我们看不到的能力,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共情能力、创造力、内驱力……这些都是考试成绩完全无法弥补的。学习当然很重要。但“只管好好学习”真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一个人除了好成绩,啥都不行,那他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碰壁。这样的人生,不会是孩子想要的,更不会是我们希望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里,真的不要急,更不要只看学习。就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地长大。该玩就玩。该交朋友就交朋友。该犯错就犯错。该淘气就淘气。这样他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个孩子真正健康成长的方式,应该至少要做到两件事:第一,自然成长。第二,全面发展。而这两点,张炘炀都没有做到。所以一个天赋极高的孩子,就这么沦为庸常。当然,做个平常人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对于他的天赋来说,有点可惜了。如果他当初没有跳级,就正常上学。就一路做学霸,一路有同龄朋友,一路学习做人的道理,一路练习独立的能力。他的人生,一定会跟今天非常不同。可惜已经回不去了。而他的故事,应该是一个警示。告诉我们每一个父母,慢慢来,不要急。

0 评论: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