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老家的石磨

乡土文学[已注销] 2022-02-08 08:29:53

乡情散文:老家的石磨

文:张李雨

打我记事起,老家的院子里就有一台石磨。石磨从哪儿来没人知晓,只是听大人们常言语“指着熊耳山卖磨子”这句话,我想可能就是从那个地方来的吧。

熊耳山在我家往北二十里,分东西两峰,远观呈大大的M状,像两个熊的耳朵;这两个突兀而起的石头山峰四季都有不同的颜色镶嵌把它衬托得婀娜多姿,形成了附近一道美丽的风景。

西边山峰阳坡有一个残缺的半截古塔和几块歪斜的石碑,想当年它曾经是一个香火旺盛的佛教圣地,可惜现在只剩下残塔断碑孤零零地立在山下。再向东走到两峰之间便见许多开凿的痕迹,这就是“指着熊耳山卖磨子”此话的出处,大概也是我家石磨的出生之地吧。

建造一个石磨并不复杂,只需垒砌一个比磨盘大点的圆形底座,上面固定一个磨盘,在磨盘中间安装一个相当于轴承的铁柱,然后再在上面放一个可以转动的磨盘就成了。磨盘边上有两个石孔,每个孔上穿一个铁环或麻绳做套子,再往里面插入一根磨棍,两手抓住棍子用肚子顶着往前推就可以磨面了。家的石磨就是这样子的,由于长期使用石磨使得磨道上的青石被磨得滑溜光亮。

其实,我们村子西头是有一台水磨子的,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水磨需要水流来做动力,尽管老家处于豫西干旱地区,但我们村却位于一条河流的旁边,有大片的水浇地,村里也修有几条水渠在我们这也算是“江南水乡”了。所以在村子西边水渠上有安装一台可以磨小麦面粉的水磨。即便如此,在那个以粗粮为主的时代各家的石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需要磨面的时候,只需插上乌黑光滑的磨棍,倒上早已晒得酥干的玉米,便在磨盘上堆成一座金黄的小山,随着石磨转动发出“呜呜呜呜”的声响,粮食粒儿就不断被吸入磨眼里发出 “嘎嘣嘎嘣”的响声,光滑的磨台上便渐渐隆起一圈儿金色的连绵起伏的小山。然后把这些小山收进有细网的箩里放在大簸箩里筛一筛,就筛分出了玉米面粉和玉米糁子。这样庄稼人吃的喝的口粮都有了,生活的希望也就有了。

每当磨面时看着大人们在磨道转圈推磨,转得我心里痒痒也想试上一把,怎奈个头还没超过推磨的磨棍呢!禁不住纠缠大人们就把我放在磨盘上转圈圈玩,就这样转动着别提多开心了。更开心的是很快就可以吃上母亲用这些粮食做成的甜甜的玉米饼子和熬出的玉米粥。

就这样,日头在天上转着圈子,大人在磨道转着圈子。不知道转了多少圈子,渐渐地我的个子也超过推磨杆子的高度。八九岁时我就能帮着推磨了,两手紧紧握着磨棍,用肚子鼓气用力顶着磨棍推着,竟然能把石磨转动起来了,一圈儿又一圈儿……。

然而时间这个东西不会像磨盘一样在原地打转,而是像立起来的磨盘呜呜地向前滚动着。上四年级的时候,煤油灯时代结束了,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村头的水磨被拆了装上了电磨,那个会随着水流转动的大木头轮子也不知所踪!如果放到现在把它复原,说不定会成网的打卡之地,当然随之冷落的还有家里的那台石磨!

后来我出去上学,再后来新院子替代了老院子,再后来我在外工作成家,只有到过年之时才能回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种种缘故我是没有去看过老院里的那台寄托童趣的石磨了!

去年清明祭拜,老弟兄们相约来到了久违的老院。院子依旧孤立原地,打开锈迹的锁,推开破旧的门,院已是杂草横生断墙残垣。再看院子东南角,石磨底座尚在,只是两个石磨盘子不见踪迹!在不免伤叹中,得知此石磨来此百年余!可是它现在去了哪里了呢?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至少不像那个水磨的命运。它应该铺在景区道路上被人们走过或收藏于农耕博物馆被人们怀旧也有可能。

0 评论: 2 阅读:12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