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霞:16岁逃婚当明星,22岁为情自杀,一生经历被阮玲玉拍成电影

故人游说 2021-10-26 16:39:35

艾霞照

如果,要为中国的女性,从“裹脚布”走向“独立自主”划出一条时间线,那么这条线的起点,应该就是鲁迅先生在《伤逝》中所描述的那个纷乱年代。

在那个时代,“德先生和赛先生”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两个词汇,还有更多精神上的冲击和解放。

其中,不乏有许多女子,受到这两位“先生”的鼓舞,便想要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走向社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新女性”。

然而,长久以来,封建社会为了掌控对女人更多的话语权,不仅创造了“三寸金莲”这样身体上的禁锢,还创造了“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精神上的禁锢。

这层层禁锢以及自身思想的局限,注定了那个时代的“新女性”们,未来将是一路坎途。

艾霞,便是这众多“新女性”中的一位。

艾霞照

1912年11月,艾霞出生于福建厦门一家富裕的商贾之家,本名,严以南,因为家境殷实,她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年幼时的艾霞,非常喜欢读书。在所有文学著作中,艾霞最喜欢读的是《红楼梦》,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深深地吸引了她。

贾宝玉与林黛玉

生在闺阁,不谙世事,便认为爱情至上。若是普通穷苦人家的女孩,没有读过太多书,或许安于命运的安排,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然而,断文识字的艾霞,领略过书中美好,不安于现状的种子,早就在心中生根发芽。

艾霞剧照

在那个豆蔻的年龄,艾霞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自己的大表哥,严当晨。

他们一起在清晨的小路上追逐过,一起在夕阳的归途上奔跑过,一起听过风,一起看过雨,情到深处,艾霞情不自禁的将自己交给了大表哥。

她坚信爱情的力量,坚信她的大表哥一定会带给她一世的幸福。

然而,他们的恋情最终被艾霞的父母发现了。母亲情急之下大骂艾霞“丢尽了严家祖宗的脸。”

为了让女儿尽快收心,艾霞的父母为她挑选了一门婚事,对方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林新国。

虽然,他早就已经有了小妾,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那个年代的男人,哪个不是三妻四妾,只要能保艾霞一生衣食无忧就好。

然而,已经被新思想洗礼过的的艾霞,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门婚事。

艾霞照

她谎骗母亲,要去找那位新姑爷,培养培养感情。使得严母放她出门。没想到,泼辣的艾霞,居然跑到林新国家,破口大骂“瘌蛤蟆想吃天鹅肉,我宁死不嫁。”

这一计,激怒了林新国,他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发出了“即日就娶”的庚帖。

艾霞既无奈又悲愤,只得转而求助大表哥,她坚信她的大表哥一定会将她从这个封建的牢笼中解救出来,和她一起打破这吃人的礼教。

私奔,大概是所有反抗包办婚姻的方式里,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然而,让艾霞意外的是,她的这位大表哥,却在私奔的起点就放了她的鸽子。

这对于艾霞而言,无异于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坚信的爱情最终抛弃了她。

艾霞照

正如鲁迅在《伤逝》中所描述的那样,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你情我愿”的问题,社会环境没有变,个性解放不过是一纸空谈。

在那个时代,男人基本无法成为女人在感情上的保障。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只不过是附属品,大多男人,不会因为一个附属品而丢掉锦绣的前程以及更多的选择。

还好,爱情的失败,不代表命运便只能如此,“新女性”们从此将希望转移到自己身上,希望依靠自身的力量闯出一片天下。

没有等到大表哥的艾霞,也选择了这条道路,她只身来到上海。那年她只有16岁。

艾霞剧照

然而,供她谋生的职业选择并不多,虽然当时社会上已经开始倡导“男女平等”。但是,从口号到实践,需要漫长的时间过渡。

她能选择的,不是女纺工,就是女保姆,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女招待,这些底层的工作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艾霞而言,根本无法从事。

在上海流浪了十几天的艾霞,到处碰壁,三餐不济,就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她终于体会到了生存带来的艰难。

正当艾霞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张废弃报纸上的广告吸引了她的目光,那是一则演艺培训班的招生广告。

还好,她那个封建家庭,从小给了她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众多的应试者中,她脱颖而出,被选中进入南国社做了演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艾霞参演了一些话剧,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之后,经由翟秋白的介绍,艾霞在1932年终于进入了明星影片公司,开启了她的演绎生涯。

同期进入明星影片公司的演员

她是《春蚕》当中,敢于冲到地主家,扬言要克死“蚕宝宝”的荷花。

她是《时代儿女》中爱慕虚荣,荒废学业,最终沦为男人玩物的蒋文娟。

她也是《丰年》中,饶有风姿的毛头女。

艾霞剧照

从1932年到1934年间,艾霞参演了多部影视剧。她虽然没有倾国的姿色,但是却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表演十分传神。因此,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不仅如此,艾霞的文采也逐渐展现出来,她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著名的有《好年头》,《一双黑大的眸子》。

她的文字细腻,深入人心,很多文人称赞她的文章“文笔简洁明快,豪爽妩媚。”

一时之间,艾霞名声大作。因为她在屏幕上大都穿着旗袍,身材婀娜,性感泼辣,所以得到了“性感小野猫”的称号。

对于这样的称谓,艾霞十分无奈。她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并未得到中肯的评价和期待中的认可。

无论是文字还是表演,人们对她的评价都含有丝丝戏弄的成分。“妩媚”,“性感”,这些轻佻的,带有明显性别色彩的评论,都表明了,她对这个社会而言,更像是一介供人消遣的“玩物”。

这是艾霞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之下,所有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新女性”的悲哀。

旧报纸上的艾霞

她们接受了一些基础的教育,打开了思想上的禁锢,有了走出封建大家庭的勇气。

然而,后续该怎么办?所有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走出来的“新女性”,在家庭、在社会上到底是什么定位,没有人清楚,包括她们自己也没有想明白。

于是,尽管艾霞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但依然被大众认为,不过是个“性感尤物”而已。

这些漂泊在社会上的“新女性”,虽然不再身受束缚,但精神上却充满了不被理解和接纳的痛苦,她们犹如浮萍一般,在世上飘荡,急需一处能够抚平心伤的处所。

而这处所,往往来自于,主动寻求异性爱侣的关注。

成名后的艾霞,便是如此。她的性格开始变得喜怒无常,有时候活泼开朗,妙语连珠。有时候抑郁阴沉,终日酗酒。

艾霞与朋友

在她的身上,文人的敏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困惑于自己的处境,无论怎么努力都逃脱不了依附的命运。痛到极致时,她也会纵情欢乐,只是欢乐之后,带来的是更多的孤苦无依。

于是,她便遇到了她以为的依靠,有妇之夫李萍倩。

艾霞和李萍倩

艾霞和李萍倩相识于偶然。当时,李萍倩已经是一位比较知名的导演,因为看重了艾霞在表演上的天赋,便接二连三的为她在电影中安排重要的角色。

两人的感情,在工作中渐渐升温。虽然知道李萍倩早有家室,但当时内心苦闷的艾霞,仿佛是在无尽的大海中,寻到了照亮心灯的光明,不可救药的投入到这段不伦之恋中。

李萍倩曾经亲口问过艾霞,“相不相信自己是他人眼中骗人钱色的大骗子”。如此直白地提醒,并没有让艾霞有一丝清醒。

反而,她更被李萍倩的坦诚所感动。不论好友如何提醒她不可如此,她都坚定的认为,眼前这个男人会为自己而离婚,会对自己明媒正娶。

艾霞与李萍倩共同拍摄电影

然而,她的等待最终落空,李萍倩不仅没有休掉正室,反而在她之外又找了别的女人。

本不甘为玩物,却最终还是沦为玩物。

这段不堪的感情,带给艾霞的打击是致命的。她说“今天又给我一个教训,到处全是欺骗,我现在抛弃一切,报恩我的良心。”

然而,艾霞的良心究竟为何物,恐怕她自己也没有想清楚。

艾霞的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想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她还保有旧思想的残留,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她还会本能地去依附男人。

但是,爱情终究是让她受够了教训。她开始思考,新女性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凭借过人的才智,艾霞自编自导了名叫《现代-女性》的一部影片。

艾霞的著作

这部影片,是以周旋于浪漫爱情的大都会女子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希望通过爱情的刺激来填补空虚内心的女子,蒋葡萄的故事。

艾霞塑造的蒋葡萄,作风大胆,不惧世俗,为爱卖身后,锒铛入狱。最终在狱中受教于一位有着革命理论的狱友,从恋爱的迷雾中觉醒,重新走上了光明之路。

不得不说,蒋葡萄的身上是有艾霞的身影的。影片的前半段,几乎就是艾霞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爱情至上,依然是她的主导思维。只是在历经沧桑之后,她终于有所醒悟。

影片上映后,虽然获得了好评。但是也有人认为,蒋葡萄的觉醒过于牵强,显得不合情理。

这对于当时的主创艾霞而言,必然是会如此的。因为她虽然有了觉醒之心,但受制于社会思潮的禁锢和她自己思想上的狭隘,她并没有想清楚,新女性究竟是什么样子。

艾霞作为那个时代的摩登女郎,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然而精神上的苦痛却无人能够理解。在她最为钟意的爱情支柱也幻灭之后,艾霞的人生开始走向自毁。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艾霞极其任性,喜怒无常,高兴的时候,兴高采烈像个孩子;消沉的时候,披头散发,根本不顾形象。

“纸醉金迷”的艾霞

她的这种性格,养活了当年很多小报的生意。人红是非多,不论是她的邋遢外表,还是她的不伦之恋,甚至连她当年被始乱终弃,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那个时代,女性进入社会后,不光是需要靠职业角色来求得个体生存,另一方面还需要性别角色来满足社会对女性的猎奇和消费。

而作为女明星这个群体,更是社会猎奇的主要对象,她们甚至需要主动配合社会对她们的窥视心态。

报纸夸张的描述,无中生有的中伤,以及毫不留情地揭露往事,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34年2月12日,艾霞选择了吞烟自杀,死时年仅22岁。她留下最后一句话是“人生是苦痛的,现在我很满足了。”

人们惋惜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损,却忘记了,在她才华横溢的时候,给她一个中肯的评价。

直到,1935年,以艾霞为原型,改编的电影《新女性》问世。作为主演的阮玲玉,在电影上映两个月后,也选择了同艾霞一样的命运结局。

《新女性》发行海报

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艾霞与阮玲玉的人生,惊人的相似。而不论是艾霞还是阮玲玉,都是牺牲在新旧交替时代下的那些“新女性”。

艾霞,作为那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她的成长有着“新女性”共同的轨迹。

都是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有的甚至婚前同房,然后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走向社会,以谋求自力更生。

然而,整个社会的未开化,以及封建思想的毒瘤不会向她们开放多么友好的生存空间。

正如鲁迅所描述的那样“她首先背叛传统的女性家庭角色,与代表父权的旧式家庭决裂。然而,这样的家庭,最终也往往会成为其走投无路时的最后的庇护。”

这就是那个时代“新女性”的结局,要么回归,要么堕入深渊。

23岁时阮玲玉

艾霞和阮玲玉都选择了后者。她们至死不愿意在生命中有所妥协。于是,便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终点。

然而,她们却是“新女性”的探行者,正因为有她们最初的践行以及付出生命的代价,才促进了整个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反思。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也因此不断地走上了觉醒之路。

在那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女性经历了无数次的抗争和精神的洗礼,她们终于认识到:只有在经济上,思想上,和精神上都不依附于他人,才是每一个“新女性”的立世之本。

0 评论: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