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75天后,为何又返回陕北?伟人:联蒋抗日!

历史的岁月记忆 2023-03-28 16:54:16

1936年2月,为了达到逼蒋抗日之目的,伟人率领红军向东渡过黄河,进驻地处晋陕交界的永和县。

进入山西境内后,伟人指挥红军向阎锡山的晋绥军发起进攻,并接连取得关上、蓬门、兑九峪等战役的胜利。

看到战局有利,伟人随即召集红军各路将领召开晋西会议,试图继续扩大战果,指引红军,驰骋山西大地。

随后,伟人带着中路军由营房沟村出兵,想要一口气行军百里。不料,全军却在永和县南庄乡穆家坡村遭到晋绥军骑兵追击。经过一番血战,终于击退了敌军。不过,为了休整部队,只好留在了当地。

次日,伟人率军从穆家坡村出发,沿着山路,一路向北,来到了永和县坡头乡赵家沟村。由于行军途中颇多劳累,伟人下令部队就在此地停留数日。

在此期间,伟人对这些天以来的战役进行了总结,认为:局面还处在红军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全军应该尽可能歼灭山西敌军,争取将这里建成红军的山西根据地,从而把山西和陕北连接起来,形成一大块革命根据地。

接着,伟人就给东路军将领聂荣臻发去了一份电报,提出:蒋介石虽然已经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再次“围剿”红军,但张、杨二人进军缓慢,红军可以利用有利时机,尽快占领山西东南各地。

至于兵力,伟人则表示:在山西征战期间,除了消灭敌军,还要就地招募新兵,这也就是红军自己的“以战养战”之谋略。

随后,伟人又致电西路军将领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让他们率军进攻山西西南各地,打通黄河和山西之间的通道,为日后连接山西和陕西打下基础。

就这样,伟人这盘大棋就布局好了。接下来,就看真实的战况如何了。

按照作战计划,各路红军先后发起了进攻。所谓实力才是战争真正的筹码。在那期间,红军虽然取得了几场战役的胜利,但是终究顶不住蒋介石调集重兵前来“围剿”的压力。

无奈之下,伟人旋即调整进军路线。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和审慎思考,1936年4月,伟人叹了一口气,一拳砸在桌上,脱口而出:西渡黄河,撤回陕北!而这正是“回师西渡”的由来。

不过,就当全军上下弥漫消极情绪之时,伟人果断站了出来,铿锵有力地指出:返回陕北,不是撤退,也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为了给蒋介石一个面子,从而实现联蒋抗日!

由此可以看到,从东渡黄河、逼蒋抗日,到回师西渡、联蒋抗日,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伟人的作战谋略和计划就发生了180度变化。这其中自然有战争局势的影响,当然也有军事智慧和国难时局的考量。

1936年4月27日至30日,伟人在永和县桑壁镇桑壁村的军事会议上,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红军面临国军包围和封锁的危险,必须从实际出发,缩小在山西的军事活动。倘若硬撑,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红军必须转为“回师西渡、联蒋抗日”。

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会上的叶剑英、王稼祥、聂荣臻、杨尚昆、林伯渠、左权等党政军领导人,一致表示赞成,同意了桑壁会议所作出的决议。

1936年5月2日凌晨,伟人一声令下,全军开始西渡黄河,有序撤回陕北。

这里需要着重提出的是,伟人在率军离开山西之前,严令各路部队把借来的物资都妥善还给当地村民,并留下一定数目的钱,以此表示感激之情。

同时,凡是占用当地村民房屋用来住宿的部队,离开前务必打扫干净,决不能留下一个烟头、一张纸片、一块破布,并给村民道谢后方能离开。

对此,虽然军中有些同志感到十分繁琐,甚至极为反感,但从心底里明白这是伟人讲究军纪军规的要求,理应遵守,只有如此才能让红军在山西当地老百姓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坦言之,从2月东渡黄河、进军山西、逼蒋抗日,到5月西渡回师、撤回陕北、联将抗日,伟人这段经历看似简单直白,但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有勇有谋的伟大战略,也告诉今天的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先撤退,生存下去,事后再思考如何前进。

1 评论: 0 阅读:44